第50章 調運糧草 (第1/2頁)
沐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趙桓做出遷移北方大部分居民的決定也是不得已。 歷史上,這些地方的州縣之前就因為北方屯兵強行徵糧搞得百姓沒糧食只能逃荒,後來金軍南侵,兵災導致無數災民難逃,大量土地荒蕪,無人耕種,大面積絕收。 黃河流域這個傳統農業區,宋金戰爭期間竟然成為千里杳無人煙的無人區,更不要說產糧了。 與其讓這些百姓餓死在城裡,甚至可能因為缺糧而危及到城池的安全,不如提前將他們遷徙到太平的長江以南地區,有序安置。 同時,用免稅和鹽鈔等不花錢的辦法,置換這些地方的地主手裡的土地,用於軍墾,一方面可以讓這些戰區土地能繼續產糧,解決當地軍隊的糧草問題,另一方面,也解決大宋朝非常嚴重的土地兼併問題。 這些地主是很願意置換土地的,因為都知道,金國已經兩次南侵,華北的遼闊大平原肯定擋不住金軍鐵騎,被侵佔是遲早的事情。 與其自己的土地被金國搶走,不如換成實惠的鹽鈔或者免稅憑證,將來遷徙到了南方,用這些去換錢,足以彌補田地的損失,賺錢之後在南邊再重新買地就是了。 所以,這是一個雙贏的結果。 只是,這一招真實歷史上沒有用過,是趙桓自己琢磨出來的,是否管用不得而知,先試試看吧。 其實每個朝代更迭都會導致土地的重新分配問題。 推翻前朝,土地都會重新大洗牌。然後再開始新的一輪土地兼併。都是這種惡性迴圈。 戰爭能夠讓土地重新分配,這在改朝換代的戰爭會出現,但這一次趙桓不是改朝換代,就看能否利用兵荒馬亂來重新洗牌,解決土地兼併問題。 至於人口遷移,這是宋金戰爭期間真實歷史中曾發生的事情,只不過當時的人口遷徙不是朝廷有序組織的,而是百姓自發的逃難到了南方。 大量人口從北方逃往南方,帶去了北方更成熟的耕作技術和紡織技術,促進了當時相對落後的南方經濟發展,是南宋經濟飛速發展的強大動力。 趙桓需要做的,就是把無序的大規模逃難變成朝廷有序的人口遷徙,這樣更能總體規劃調配。 梅執禮做好了記錄,然後去草擬聖旨。 他曾擔任過皇帝的翰林學士知制誥,就是專門替皇帝草擬聖旨的官,所以,草擬聖旨對他來說那是小菜一碟。 趙桓則走到几案前坐下,提筆在手開始畫圖,他畫的很仔細,薛弼躬身站在面前,也不敢探頭去看,兩頓飯功夫這才完畢,吹了吹上面的墨跡。 趙桓招手把薛弼叫了過去,用手指點了點上面自己的那幅畫說道: “這是金軍在東京汴梁附近軍隊的佈防圖,你馬上替朕制定一套作戰計劃。 中心任務就是毀掉金軍的糧倉,讓他沒有糧食,再加上咱們的堅壁清野,他們十萬大軍沒了糧草,就只能灰溜溜的撤出對開封的包圍。 他們沒了糧食,又孤軍深入,接下來,就該咱們收拾他們了。” 薛弼又驚又喜,又有些疑惑,心想官家身居皇宮,他是怎麼知道金軍佈防圖的? 雖然之前曾派出斥候偵查,但是金軍的騎兵太厲害了,派出去的斥候絕大多數都沒人回來,而且回來的實際上也沒能探測到金軍具體的佈防情況。 所以他很迷惑,怎麼官家卻能如此清楚準確的知道整個金軍在東京汴梁附近的佈防。 但是他不敢問,皇帝不可能跟他解釋資訊怎麼來的。 他拿過來又仔細看了一下,不由得暗自心驚,因為上面每一處有多少人,佈置在什麼地方,領兵官是誰都清清楚楚。 他卻不知道這是趙桓在穿越前閱讀了大量的宋朝和金朝的相關文獻之後,根據頭腦中掌握的文獻資料畫出來的,準確無誤。 如果這份佈防圖是真的,那麼針對飽讀兵書的薛弼來說針對性制定作戰計劃那就是小菜一碟,就像一個高中生做小學一年級數學題一樣簡單。 他當即答應,開始制定作戰計劃。 這時,梅執禮已經草擬好了聖旨,趙桓看過後很滿意,圈批了一個“可”字,那就是同意下發了。 接著,他對梅執禮說道: “朕想單靠鹽鈔是不夠的,不僅要供應京城,還要供應全國各個戰場,需要大量的糧草和軍餉。 好在長江以南我們有遼闊的土地作為我們的後方,我們籌措糧食和軍餉不用發愁,但是要找到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來保證軍隊的後勤,首先是糧食。 各個城池的防守需要大量的糧食,才能保證堅壁清野的效果,才能打持久戰,光靠本地解決是不可能的,尤其是華北。 在這麼多年的戰亂中,華北已經千瘡百孔,百姓民不聊生,當地已經無法供應,必須從南方調集。 而南方走陸地運糧食耗費太大,必須走水路。” 趙桓讀過大量的宋朝文獻,如果走陸地運糧食,那是最不划算的一種策略,路上的損耗會佔到九成。 也就是說一百斤糧食從南方運到北方,如果走陸地的話,運到目的地還能剩下一成的糧食就不錯了。 而且,朝廷組織運糧的各種正常和不正常的損耗非常
《從穿成宋欽宗開始無彈窗》 第50章 調運糧草(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