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進入瓶頸期 (第1/5頁)
甘莊柳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次日天亮,還未睡醒。官當到這個份上,只要沒有朝會,上不上衙、遲不遲到其實無妨。若無大事,誰也不好跑來攪我這個殿前司殿帥的清夢。但老兄弟們可不管你官職大小,一大早,火器軍軍長蔣敬就派人送來密函,說凌振的火槍鐵管研製總是渡不過難關,進入瓶頸期,請我過去商議。
您也需要問,凌振不是會做“轟天雷”嗎?怎麼做一根槍管就這麼難
事實上,從宋朝建國伊始,出於維護國防、抗敵禦侮和戰略防禦的需要,宋朝統治者就十分注重新兵器的研發。據《宋史》等文獻記載,從宋初起,就先後有兵部令史馮繼昇、神衛水軍隊長唐福、知寧化軍劉永錫、冀州團練使石普等人,向朝廷進獻火箭法、手炮製法及火藥箭、火球、火蒺藜等火器,皆獲朝廷賞賜嘉獎。
儘管這時的火藥武器製造還處於初創階段,但發展卻甚為迅速。火器製造數量龐大,使用愈加廣泛。《宋會要》記載神宗時為解決火藥生產需求,官府招募商人一次購買硫磺10萬斤。為部署熙州(甘肅臨洮)、河州(甘肅臨夏)地區的防務,宋廷一次就從京城調撥運送去神臂火藥箭10萬支、火藥弓箭2萬支、火藥火炮箭2000支、火彈2000枚等火藥武器。
到北宋後期,尤其是宋金之戰中,火藥武器在戰爭中的地位與作用日漸突出,極大促進了火器製造技術的快速發展。各方都已大量製造使用爆炸威力更大的“霹靂炮”、“霹靂火炮箭”、“震天雷”等火藥武器,成為火藥武器應用於實戰的集中展示。在太原之戰中,宋軍曾依靠擁有火器優勢數次擊退金兵進攻。
震天雷是一種鐵殼類爆炸性兵器。據《金史》記載,這種火器用鐵罐盛藥,“以火點之,炮起火發,其聲如雷,聞百里外,所爇圍半畝之上,火點著甲鐵皆透”,可見威力之大。飛火槍小巧輕便,並初具後代銃槍噴射鐵屑、碎瓷的殺傷力,又被稱為“噴火筒箭”,應是最早的一種可反覆使用的火焰噴射武器,由此“槍”的內涵也從冷兵器擴充套件至火器。
但是,震天雷作為北宋後期發展的火藥武器,身粗口小內盛火藥,其外殼“以生鐵包裹”,上安引信,使用時根據目標遠近,決定引線的長短。
在此,我們必須注意“生鐵”二字。凌振等製作小型管制火槍,想用生鐵做槍管,顯然犯了方向性錯誤。於是,我給他們科普了一下槍管的做法。宋人制作鐵管非常麻煩,但所需工具卻不多,一根鐵棍一把錘子足矣。我給他們演示如下:
第一步,加熱鍛打鐵管。1取一塊鋼鐵、熟鐵(我給他們提醒:注意一定不能使用生鐵),然後置於鍛鐵爐上加熱,直到其紅熱便於加工為止,然後準備一個u形的金屬模具,以用來加工鐵管。2把已經紅熱的鐵板放在模型之上,然後不斷敲打中間部位。3因為鐵板的中部因為模具的關係,是被架空的,當鐵錘打擊這個部位時,鐵板就會逐漸下陷。4敲打鐵板的錘子也不是普通貨色,而是用一個特製的球面錘,這樣才能更好的加工。5金屬在脫離高熱的熱源後,很快溫度就會降至室溫,所以需要不斷的加熱→捶打→加熱→捶打,這是一個非常耗費體力的活。6經過幾次捶打的鐵板慢慢的變成了u形,但還需要繼續之前的操作。7在捶打的過程中,要隨時改變鐵板和模具的位置,而鐵板在錘子和模具的作用下逐漸向內彎曲8經過不斷的捶打,鐵板的兩側快要合攏了。在敲打的過程中,隨時注意變換角度,而鐵板在捶打下逐漸邊緣合攏,變成一個鐵管。
第二步,精修鐵管。經過不斷的敲打,鐵管終於成形,但這距離工作結束還有很長路要走,某些地方的人們還會使用第二層鐵板包裹鐵管,也就是雙層鐵管,以防止鐵管漏氣、漏縫。1往已經成形的鐵管裡插入一根粗細均勻的圓鐵棒,鐵棒的粗細決定鐵管的口徑。2接著重複之前的操作,不斷的加熱→捶打→加熱→捶打,逐漸的使鐵管上合攏的痕跡消失。3這個時候就不能在繼續使用原本的球面錘了,現在是時候換上凹面錘了,這個凹面錘起到的作用和模具相同,需要不斷的變換位置,讓大錘不斷的敲打,使鐵管逐漸成形。4終於經過長時間的捶打,鐵管原本重合的邊緣縫隙已經不見了,大小和厚度也達到了預想設計,這個時候就需要用普通的平面錘對鐵管的形制進行定型了。5在古代,古人們不喜歡圓柱狀的鐵管,反而更喜歡帶有稜面的鐵管,因為這種形狀的鐵管更容易固定在木託上。6經過整形後的鐵管就可以將鐵棒取下來冷卻了,注意一定要讓鐵管慢慢冷卻決不可使用冷水降溫,否則鐵管極易變形、變硬。
第三步,加工鐵管內部
《梁山不孕不育老中醫》 第117章 進入瓶頸期(第1/5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