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也說靖康難 (第1/3頁)
甘莊柳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說到“靖康之難”,鐵牛也忍不住想評說一二。畢竟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很多人心裡對這件事都很不平。
公元1127年,北宋的都城汴梁被金軍攻破,不僅汴梁城被洗劫一空,連徽宗、欽宗這一對父子皇帝及部分皇族都當了俘虜,北宋就此滅亡。客觀地說,靖康之難,既是歷史必然,也有偶然因素。您肯定要問,這話怎麼說?
其實,一個國家的滅亡,不僅僅是一場戰爭的事。光指責戰爭,不公平。得從軍事、政治和外交三個方面分析,這樣才能得到全面的瞭解。
先來說說軍事。很多人都知道,北宋在軍事上“重文輕武”,這對北宋的軍事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北宋的軍事衰落,實際上是從有“斧聲燭影”嫌疑的第二任皇帝趙光義時期開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雖然杯酒釋兵權了,但本身自己就很能打仗,用十餘年的時間,就統一了南方各割據勢力。可惜趙匡胤死得早,按他的戰略目標,打完南方,就會揮師北上,重拾漢唐大一統盛世。但到了宋太宗趙光義時期,也不是沒試過北伐,但其軍事才能太差,打了三次都敗了,幽雲十六州還是沒能拿回來。按理說,敗了就養精蓄銳,蓄機再圖唄,但他哥哥是武將篡位,他也約等於“皇族篡位”,開國之初,兩任皇帝涉嫌篡位。這就有點影響太深了。於是,宋太宗趙光義開始制定了一整套“抑將”的措施。仗可以戰敗,皇位不可以被篡。這是他的底線。就像一個躺平的官員,政績可以不要,但至少不要叫免職,所以,積弱積貧。
“抑將”,就是不能讓將帥戰功太大、威望太高。否則“功高蓋主”,就會有歷史重演。所以,不給武將太大的領兵權、指揮權。再比如你軍事才能太強,軍中威望太高,那不行,我不放心,換掉。換個軍事才能一般,軍中威望不高的將帥。也就是說,我不需要虎狼之師,我只要一群羊,咩咩咩地叫著,就行了。就這樣的一群羊,還是不能睡踏實,再派個監軍監視,這一般是文官擔任,而監軍的權力比帶兵的武將還大,甚至能指揮軍隊,你說這仗還怎麼打啊。所以,宋朝的將帥都無法一展抱負。
您肯定以為將帥們這太委屈了。不,您說錯了。這還不算最委屈的。最委屈的是,指揮打仗的將帥們沒有指揮的自主性。宋太宗時期,將領率軍出征之前,皇帝會交給將領一幅陣圖,讓將領在戰爭中依照陣圖佈置軍隊。按理來說,戰場上如何部署軍隊,應該是由將領根據戰場的實際情況進行決策,而不是交給遠在京城,連戰場都沒見過的皇帝。但在當時,將領如果按照陣圖部署,即使敗了也沒有責任。如果不遵照皇帝的指示,即使勝了也要被治罪。也就是說,將領必須是皇帝的提線木偶,其權力被嚴格限制。
除了將不行,宋朝的兵也不行。不是說,“兵慫慫一個,將慫慫一窩”嗎?和兵有什麼關係呢?我告訴您,還真與兵有很大關係。
在北宋,軍隊有一個特點,就是數量龐大,但戰鬥力低下。北宋軍隊的戰鬥力為什麼低下?這跟當時的軍事制度有很大的關係。按理來說,軍隊的作用就是攻城掠地和保家衛國。但是在北宋,軍隊還承擔另一項責任,就是解決社會不穩定的問題。在經歷了唐末及五代的戰亂之後,社會整體非常不穩定。為了躲避戰亂,很多人背井離鄉,成為流民。為了安置流民,政府只好把他們招募為軍隊。當時流行一句話,叫“豎起招兵旗,自有吃糧人”。也就是說,北宋計程車兵的第一需求,不是保家衛國,而是餬口。這麼做雖然解決了流民問題,但卻造成了兩個影響。第一,軍隊的數量越來越大。北宋初期,軍隊只有20萬左右。但是到了中後期,就迅速膨脹到了100萬,有時甚至能達到150萬以上。這就給財政造成了嚴重的負擔。第二,軍隊整體素質偏低。既然北宋招募軍隊的性質變了,那應招而來的人也就變了。除了流民之外,大多數閒散人員、地痞流氓,甚至強盜土匪也都被招募進軍隊,很多盜賊搖身一變,就成了朝廷大員(我說的不是我們梁山英雄)。所以,當時流行一句話:要當官,殺人放火受招安。你想,這樣的軍隊,戰鬥力能高嗎?所以,當時的很多士兵,連騎馬、射箭這樣的基本素質都沒有。
我們看到,北宋一方面因為“抑將”政策,導致朝廷普遍缺乏能帶兵的將帥。另一方面,又因為招兵制度而導致士兵戰鬥力普遍低下。兩項措施最終導致軍事上的長期衰敗和羸弱。
再說政治。趙家的皇位是欺負人家孤兒寡母而得來的。所以趙匡胤就提出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士大夫有文化有才能,能抑制皇權,這也挺好的。但壞就壞在文人容易死心眼。比如
《梁山不孕不育老中醫》 第44章 也說靖康難(第1/3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