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第1/4頁)
博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呂布武藝絕倫,頭腦簡單,他的超群之勇無法彌補領導行為的重大缺陷。他曾集結了一旅虎狼之師,見肉就吞,到處傷人,結果人人怨恨。他既不可為人所養,又必為人之大害,欲平治天下的英雄們自然要將其圍而殲之。
上篇:《風雲人物 青梅煮酒論英雄 第二部分》
江東可以安睡矣——孫權
孫權,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省富陽縣)人,孫武子之後裔。父親孫堅曾為朝廷鎮壓過黃巾起義,被提升為烏程侯長沙太守,十八路諸侯討董卓時任聯軍先鋒,聯軍解體後在荊襄一帶與劉表、黃祖作戰時陣亡,長子孫策繼其基業,率眾奪取江東,患病夭折,臨終前將印綬傳於弟弟孫權。
孫權繼位後,在江東廣納賢才,率眾攻殺黃祖,報父之仇。曹操率軍下江南時,他經過猶豫和徘徊,終於接受了青年將領周瑜等人的意見,下決心與劉備結盟,抗拒曹操,促成了赤壁大戰的勝利。赤壁之戰後,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孫權主要在兩條戰線上作戰,一方面,他親自領兵在合肥、濡須一帶向曹操軍隊發動進攻,但在這條戰線上屢次不能得手;另一方面,他與盟軍劉備集團為荊州明爭暗鬥。荊州守將關羽未能重視雙方關係的維護,孫權於是聯絡曹操,乘關羽北伐之機,派大將呂蒙偷襲荊州,並擒斬關羽。劉備興兵為關羽報仇,吳兵節節敗退,孫權於危急中力排眾議,提拔年輕將領陸遜為大都督,促成了彝陵之戰的勝利。劉備死後,孫權接受了諸葛亮關於復修兩國盟友關係的主張,建立了與蜀國牢固的聯盟關係,至死未渝,其間他為配合諸葛亮收復中原的作戰計劃,數次派兵攻曹,均無效果,七十一歲時病死,兒子孫亮繼位。孫權生得方頤大口,碧眼紫髯,他兄弟五人,早年漢使劉琬來江東,見到他們兄弟幾人,對人講: “吾遍觀孫氏兄弟,雖各才氣秀達,然皆祿祚不終。惟仲謀形貌奇偉,骨格非常,乃大貴之表,又享高壽,眾皆不及也。”(第二十九回)孫策臨死前給孫權交印綬時對他講: “若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使各盡力以保江東,我不如卿。”(第二十九回)劉琬的觀察,尤其是孫策的評價是極有見地的,從孫權一生的行為看,他戰略上目標明確,用人上舉賢任能,又善於進行自我批評,個人性格上雖有許多弱點,但從總體上看,他不失為東吳基業的成功的保守人,不失為一名優秀的領導者。
上篇:《風雲人物 青梅煮酒論英雄 第二部分》
務實的大局觀
孫權繼父兄基業,坐領江東後,為了獨佔長江沿岸的地理優勢,遂率兵至江夏攻伐黃祖,部將凌操被黃祖手下的甘寧射死,第一次伐黃不勝而還。後來,孫權聽說甘寧因與黃祖發生矛盾,欲投江東,又恐江東記舊日之恨,正猶豫不決,孫權即讓呂蒙引甘寧入見,當面對他說: “興霸來此,大獲我心,豈有記恨之理?請無懷疑,願教我以破黃祖之策。”(第三十回)孫權為了自己政治和軍事上的戰略目標,能完全放棄個人的宿怨,不記舊恨。
甘寧為破黃祖立了大功,得到孫權的賞識,凌操的兒子淩統常想向甘寧報殺父之仇。在一次宴會上,他拔劍直砍甘寧,二人刀槍相對,孫權急忙勸住,並耐心地對淩統講: “今既為一家人,豈可復理舊仇?萬事皆看吾面。”(第三十九回)最後又做了兩項人事調整。一是安排甘寧領兵去夏口鎮守,以避淩統;二是加封淩統為都尉,以慰其心。後來,在孫權要合兵圍攻曹操的皖城時,甘寧與淩統又在陣前發生衝突,孫權聞訊,急忙騎馬前去勸解。淩統一次出戰,因馬傷趴落地下,在曹將即將相刺的關鍵時刻,吳軍陣中發出一箭射傷曹將,救了淩統性命。淩統回陣拜謝孫權,孫權告訴他: “放箭救你者,甘寧也。”(第六十八回)淩統聞知此訊,遂與甘寧結為生死之交。孫權為了自己的事業,不僅自己放棄宿怨,而且善於用這種思想影響和教育自己的部下,他並不注重部下對自己懷有一己私情,更多的是希望他們能相互團結,共同為本集團的事業而奮鬥。
在處理與曹操、劉備的三角關係上,孫權在總體上能把握大局,他的行為具有明確的戰略意圖。當時曹操集團的勢力最大,因而吞吳的可能和野心也最大,孫權只有和劉備聯合抗曹,才能保證吳國的存在和發展,這是主要方面;另一方面,孫、劉集團也存在許多潛在的矛盾,爭奪荊州的問題把這種矛盾表面化、公開化,但這是次要方面,孫權在大局上能認清趨勢,較恰當地處理這兩對矛盾,這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抗拒曹操,他是先兵後禮;
《三國人物風雲榜》 第8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