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2部分 (第1/4頁)

匆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段還真就用上了。在常三爺家的小客廳裡,常三爺問完“喜歡相聲嗎”“多大啦”之類的問題,就開始問道:“都會說什麼啊?”“會說一個《天王廟》。” “噢?” 常寶霆把眼睛瞪得挺大,“說說聽聽吧。”

那天常三爺有什麼具體的評價郭德綱想不起來了,但他記得兩條,一條是三爺告訴他,這段裡頭過路的四個讀書人和私塾裡的四個小孩兒寫在天王廟白牆上的字不該是橫著,應該是一句一句豎排著的,讀書人是大人,寫得高,四個小孩身量矮,寫得低,等於是在下邊續上的,這樣最後被私塾先生念連起來才更合理。第二條是常寶霆先生那天跟他說的一句話:“小子,你記住了,學相聲最主要的有三點,天賦、興趣、刻苦,缺一不可。”二十年之後的今天,郭德綱給他的徒弟們說活的時候,也常提到這句話。

常三爺是相聲名家,事務繁忙,不能常去求教。後來就有人給郭德綱介紹了常寶霆的弟弟——常九爺常寶豐。常九爺是常家這輩兒裡最年輕的一個,1947年生人,當時還不到四十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人長得帥氣、精神。常九爺家住天津的體院北,從家裡過去,路上大約要用一個小時。郭德綱到現在還記得常九爺家的客廳裡鋪著的地毯、屋子裡的大沙發,以及牆上掛的一幅到現在也不知道畫的是什麼的抽象畫。第一天去上課時,那間屋子裡很冷,郭德綱坐在客廳裡很拘謹。常九爺喊自己的愛人從床底下拽出一個紙箱子來,從箱子裡拿出來六本書。那是當時瀋陽出版的六本傳統相聲文字,也就是現在相聲學習者和愛好者都知道的“四大本兒”,即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的一至四輯《中國傳統相聲大全》的前身。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非著名相聲演員郭德綱(4)

這套材料當時是內部資料,外面根本買不到,郭德綱一見如獲至寶,就一本一本從常先生家往外借,拿回家再一本一本地抄,直到把這六本書全都抄完。相聲行和評書行裡把這種節目文字叫做“冊子”(“冊”讀作chái),這套手抄的傳統相聲冊子,郭德綱一直精心保留著,直到現在還帶在身邊。

常九爺給郭德綱開蒙的活是《八扇屏》。他先是交給郭德綱一個手寫本的《八扇屏》冊子,上邊還寫著“王佩元整理”,讓郭德綱回家背詞兒去。王佩元是天津的相聲演員,早期一直給常寶豐先生量活(捧哏),合作過《並非諷刺裁判》等很多節目,最近幾年一直在北京和常寶豐先生的侄子常貴田合作。等到郭德綱把《八扇屏》的詞兒背好了,再到常九爺家,跟常九爺一句一句的對詞,常九爺隨時給他糾正錯誤。

除了常三爺、常九爺,當時天津很多的相聲演員郭德綱都曾去登門拜訪求教,如白全福、馬志存等等。

當時正是1980年代,相聲的繁榮期,尤其是在天津這樣的曲藝窩子。一到夏天,天津的各個公園裡常有露天的曲藝相聲演出,而且往往是一進夏天就開始,一演就是三個月,演出不收門票,觀眾只要買票進了公園就能去看相聲。當時在公園裡演出的不乏名家,如於寶林、馮寶華等人,而且說的基本全都是傳統相聲。郭德綱第一次登臺說相聲也是在這樣的露天場地裡,天津市第二工人文化宮當時有一個消夏相聲晚會,是河東區文化館的業餘相聲隊固定演出,但也可以讓郭德綱他們來演。郭德綱還記得那天和自己的搭檔、也就是教評書的高先生的兒子小五一起蹬著腳踏車去第二工人文化宮演出的場景,兩個十二三歲的孩子都非常興奮,一邊騎車一邊反覆地對著詞兒。

演出的地點是在一個露天的長廊附近,頭一次演出郭德綱沒怯場,但是也沒讓觀眾哈哈大笑。給郭德綱一直記到今天的,是當時臺下有一個坐輪椅的觀眾一直看著他笑。對於第一次上臺說相聲的“天津小孩”郭德綱來說,那個觀眾的笑容讓他頭一回感受到了來自觀眾的溫暖和鼓勵。

三次進京

幾年之後,郭德綱經人介紹認識了相聲演員陶大為,並且和他“搭夥”合作,一塊兒加入了天津市曲藝團的青年隊。當時的郭德綱是給陶大為捧哏,他們忙於隨曲藝團青年隊在各種劇場、文化站參加各種演出,平均一年得有幾十場——每一場他們的節目都是被放在開場第一個的位置。除去團裡的演出,郭德綱還忙裡偷閒在天津說過評書。《楊家將》、《大隋唐》,以及長篇單口相聲《八大棍兒》,他基本都使過。

1988年,北京的全總文工團成立了一個說唱團,由天津相聲演員高英培負責。陶大為和郭德綱去參加招考演員的考試,留在了全總說唱團——這就是郭

《讀庫0702》 第2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