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24部分 (第1/4頁)

風格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部》序論中,他強調格物窮理的重要性,寫道:

木實日果,草實日蓏。熟則可食,幹則可脯。

豐儉可以濟時,疾苦可以備藥。輔助粒食,以養民生。故《素問》雲:“五果為助。”五

果者,以五味、五色應五臟,李、杏、桃、慄、棗是矣。觀此, 則果蓏之上產常異,性味

良、毒,豈可縱嗜慾而不知物理乎?

——校點本第三冊,第1725 頁

這是說各種果物,無不自具物理,待人們認真研究,如果只“縱嗜慾”,“不

知物理”,而想靠他“養民生”,“治疾苦”,很可能適得其反,自食惡果。

為了引起人們重視研究木部藥物的物理,李時珍在《本草綱目》木部的

開篇,用韻文寫了一段精粹議論。申述“堅脆美惡,各具太極(即理)”。

他說:“木乃植物,五行之一。性有土宜,山谷原隰。肇由氣化,爰受形質。

喬條苞灌,根葉花實。堅脆美惡,各具太極(即理)。”(校點本第三冊,

第1911 頁)這闡明木類藥物,雖然都是元氣化生,因其生長的地理條件有山、

谷、原、隰之別,其形態有喬、條、苞、灌之分,用作藥材,更有根、葉、

花、實之別,色香多異,氣味各殊,是寒是溫,有毒無毒,都有待於認真考

究。總之,“各具太極(理)”,非精心格物,不可得知。

李時珍在《山楂·發明》中講了他研究羊朹子治黃腫痛的故事,以表明

他格物理的精神。他的鄰居有一小兒,“因積食。黃腫,腹脹如鼓”。有一

天,偶然到羊朹樹下,取食致飽,回家大吐痰水,從此病就好了。李時珍研

究這一現象,認定其中必有“物理”,得到結論說:”羊朹乃山楂同類,醫

家不用而此效,則其功應相同矣。”不僅認識了羊朹的功效,同時更加深了

對山楂的認識。他說,山楂“凡脾弱食物不克化,胸腹酸刺脹悶者,於每食

後咀二三枚,絕佳。但不可多用,恐反克代也。”(校點本第三冊,第1774

頁)他還根據《物類相感志》的記載:“煮老雞,硬肉,入山楂數顆即易爛”,

進一步得出結論說,山楂“消肉積之功,蓋可推矣”。(同上)由羊朹治病

的偶然發現,而引起對山楂性味的進一步認識,由山楂“消肉積之功”,深

入考究,益加肯定羊朹之治“積食黃腫”,絕非偶然。這些都是李時珍格物

窮理精神的生動體現。

李時珍從蜀醫張肱巧治“消渴”的事蹟中,深深敬佩古代名醫的格物窮

理精神。病人揭穎臣患“消渴”,日飲水數鬥,飯亦倍常,小便頻數。眾醫

生按治“消渴”的辦法醫治,“服消渴藥逾年,疾愈甚”,自以為必死。名

醫張肱診後,投了一副藥,就把病治好了。問其故,他說,“穎臣脾脈極盛,

而腎氣不衰,每由果實、酒物過度,積熱在脾,所以食多而飲水。水既多,

溺不得不多,非消非渴也”。原來以往醫學家只看某些表面現象,先人為主,

把病證弄錯了,治了一年多,愈服藥愈糟。張肱看準證候,故能一藥而癒。

李時珍從《蘇東坡集》中看到這一事蹟後,反覆思考,深有感慨地說:“古

人重格物,若肱蓋得此理矣”。(《枳椇·發明》校點本第二冊,第1846

頁)

李時珍在實踐中堅持實事求是原則,注重格物窮理,對醫學、藥物學做

出獨到貢獻,事例很多。《本草綱目》記述了一個生動的病案:“一人素飲

酒,因寒月哭母受冷,遂病寒中,食無姜、蒜,不能一啜。至夏酷暑,又多

飲水,兼懷怫鬱。因病右腰一點脹痛,牽引右肋,上至胸口,則必欲臥。發

則大便裡急後重,頻登圊,小便長而數;或吞酸,或吐水,或作瀉,或陽萎,

或厥逆,或得酒少止,或熱稍止。但受寒食寒,或勞役,或入房,或怒或飢,

即時舉發。”針對這一症狀,按一般治療方法,服用溫脾、勝溼、滋補、消

導諸種藥劑,都少效驗,或稍微好轉,隨之又發作。李時珍認真診視,深入

思考,終於投一劑而

《李時珍鉅著》 第24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