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部分 (第1/4頁)
鼕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福州行朝以後,原本主事的人大家可能都知道是誰吧?那就是我。”陳宜中笑了幾聲。轉聲道:“然大將軍憑藉軍隊而入。使行朝政見無所適從。已是左右為難,但是隨著文狀元的入朝。還有陸秀夫的介入。分歧是越來越大。”
“於是,大將軍與我相約,逐文狀元出行朝,架空陸秀夫。我們二人相互妥協暫時意見保留一致。但是已經晚了,共朝的時間雖然不長,但是已經傷了本來就很脆弱的行朝根基。於是被迫流亡海上。”
說道這裡,陳宜中不由的嘆了一口氣。緩緩的說道:“其實這也是我去占城的原因。”
呂師夔聽候練練點頭,但是姜明卻奇怪道:“丞相不是去占城拜求籌建行朝或者是借兵嗎?”
陳宜中還沒有回答。呂師夔在一旁說道:“丞相大人去占城其實也是一種妥協,意思就是讓權與大將軍。讓大將軍張世傑主持朝政。”
陳宜中點點頭,道:“其實亂世之中,總是要謀求政見統一,但是皇權羸弱之下,只能由大臣顧命而執。可惜皇太后不知道這一條,被度宗皇帝薰陶的似是而非。在這種情況下還要扶植外戚皇權。以壯大君威。其實在這個時候就不應該在提防大臣。”
“但凡現行朝所存之人,莫不是忠臣良將,否之。早已叛君而去。”說著此話,卻看向了呂師夔。後者則低頭臉紅,不敢對視。陳宜中笑了一下道:“其實若是有明白之君,則藉此機會,洗牌於行朝,可一清賈賊在朝沉痾餘疾。使我大宋中興可待。可是這麼一個機會就白白的浪費掉了。”
姜明越聽越糊塗。忙問道:“行朝遷於海上,不是元軍勢大所逼嗎?”
“元軍勢大?”陳宜中鼻子哼了一聲。道:“不說以前。但說現在。元軍在我南方有多少人馬?可及我大宋一半乎?張弘範陳兵十萬餘。李恆陳兵十萬餘。加上廣西路阿里海牙的五萬餘人。不過區區不到三十萬之數。”
“但我大宋呢?在廣州陳兵十萬,在崖山行朝恐怕不會低於二十萬人馬吧,要是臨時募集,加上義軍義勇。短時間之內湊出五十萬大軍也不是難事。正面對抗豈能怕元軍嗎?”
“但是蒙古騎兵天下無雙啊!”
“騎兵?真正南下的騎兵有多少,真正南下的蒙古騎兵又有多少呢?大家都明白,不過都是在自欺欺人罷了。”轉過頭來問呂師夔道:“呂大人在蒙古人那裡幾年了,想必知道吧?”
呂師夔尷尬的說道:“十不取一,這是最大的比例了?而且有相當一部分是官員,統領的卻是漢軍。”
姜明這才驚訝起來,要是這樣算的話,宋朝還能敗的亡國,真的是有些莫名其妙了。想起來張翔泰的話,問陳宜中道:“上次聽張老先生說,朝廷用我。只是為了制衡而已。”
“皇權羸弱之下,制衡只是一個笑話而已。”陳宜中輕蔑的說道,“你是聽張鎮孫那個老夫子父親說的吧?”
“現在大宋的出路,就是要扶植強權,既然皇權不能成為強權,那麼就要扶植出來一個。”陳宜中看見姜明點頭,繼續說道:“只有強權才能政見統一,政令才能通達,政令通達就可抵禦外敵。想比之下,兵力孰弱孰強倒是可以次之。”
見到姜明露出不相信的神色,連呂師夔也不以為然。陳宜中道:“汝等也不要不信,有件事情說給你們聽。聽過以後你們再做出判斷。”
長吸了一口氣。道:“前丞相賈似道你們都知道吧。大家都說是賈似道擅權誤國,敗亡我大宋山河,實為奸臣之首也。但平心而論,吾認為他執掌朝政二十餘載,蒙古大軍實在沒有過江一步。你們知道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嗎?”
不等二人回答,就說道:“其實也不能說是賈似道的能力有多大,但是他抓住一個權字。然後上下政令通達,有瑣事他一言而決,才是抵禦外敵的最大因素。”
姜明雖然心裡隱隱感到不對,但是看見陳宜中正說的起勁。也就沒有說什麼。但是陳宜中剛剛說的危機是什麼呢?這個才是姜明感到有興趣的問題。
果然,過了一會,陳宜中就把話題轉到了這個上面。但是已經不重要了。因為陳宜中只說了一個意思,就是姜明此次出兵援救廣州,可能包括楊太后和文天祥在內朝廷諸位大臣達成一致妥協。或者就是交換了什麼條件。將姜明逐出行朝。
用陳宜中的話來說,就是姜明在重複當年文天祥被請出行朝的老路,就像當年陳宜中和張世傑達成一致妥協一樣。朝內的重臣和朝廷達成了一致的意見。
最有可能的就是,姜明這次出了崖山,就
《葬宋993年》 第52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