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4頁)
噹噹噹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爸爸媽媽家庭教育心理學 前言
很多家長常常會有這樣的疑問:家庭教育心理學是什麼?它包含哪些內容?
其實,答案很簡單。家庭教育心理學,是一門闡述孩子心靈的學問,研究孩子行為的一門科學,它貫穿於孩子教育的方方面面。
事實上,不管家長們願不願意、知不知道,都在潛移默化中運用著心理學的知識,與孩子進行著或深入或淺顯的心理博弈。例如,很小的孩子就會從媽媽的神情和語氣上判斷她在生氣,所以乖乖地不敢胡鬧,等媽媽高興時,就會乘機提出要求;父母也可以從孩子的表情或動作來判斷孩子是否在說謊,是否又有什麼新的想法或舉動……從這個角度來講,無論孩子還是家長,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業餘的心理學家。
但遺憾的是,在現實生活中,卻有越來越多的家長們發出了這樣的感嘆:孩子的思想和行為,為什麼總與我的想法有很大偏差呢?於是,在我們的身邊不時響起了父母們各種各樣的困惑與不解的聲音:
“孩子太頑劣了,用什麼樣的方法管教才最有效呢?”
“我說向東,他偏會向西,他為什麼就不聽話呢?”
“他的行為我簡直無法理解,他究竟在想些什麼?”
“孩子很討厭學習,這究竟是為什麼?”
……
我一直很認同這樣一句話:“孩子是一本書,從童年到少年、從少年到青年,父母都在一頁頁往後翻,但要真正讀懂卻十分不容易。”為什麼父母很難讀懂孩子這本書呢?
研究表明,其原因是這樣的:大部分父母在“品讀”孩子時,都是從孩子的“行為”入手的,而非“心靈”。
◇更關注孩子的行為,就會出現這樣的情形:孩子具有好行為,父母就高興、就順意,孩子一旦表現出壞行為,父母就會憤怒、就會感到不可思議,他們教育孩子的常用語言是“你該如何如何”、“你犯了什麼錯”……這也正是很多父母感到孩子難教難管的共同原因。
◇更關注孩子的心靈,情況就大為不同了。關注孩子心靈的父母,會更多從孩子的心理成長角度出發,去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隱情,去關注孩子不肯輕易表露的內在情感,他們教育孩子的常用語言是“你是怎麼想的”、“你有怎樣的需要”……這也正是和諧親子關係誕生的根源所在。
心理學家指出,人的心理支配人的行為。作為父母,要教育孩子、改變孩子的行為習慣,就要從改變孩子的“心”開始。如果能夠做到了解孩子的心理並因勢利導,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當然,這也正是本書的創作初衷——倡導父母們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尊重孩子的心理成長規律,按照孩子最易接受、受益最大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引導孩子。
本著這樣的原則,我們將在本書中向您呈現以下幾大特色。
特色一:充分展現孩子的成長曆程,以及心理發展歷程。
從幼兒期、少年期,再到青少年時期,在成長的各個年齡階段,孩子都在經歷著不同的生理成長曆程與心理成長曆程。與此同時,父母的教育方向也必須隨之不斷轉換,以適應孩子的成長需要。例如——
在孩子心理發展歷程方面,父母對幼兒期的孩子要給予更多愛撫和擁抱,對少兒期的孩子給予更多鼓勵,對青春期的孩子要學會適當的示弱和讓權;
在孩子能力發展歷程方面,父母對幼兒期的孩子要著重“聽”“說”“看”能力的培養,對學齡前的孩子要著重培養其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力,對小學期的孩子要著重培養其交往能力、自理能力等;
在孩子的智力發展歷程方面,父母應運用多種方法不斷開發孩子的右腦,等等。
在孩子的這些特殊成長階段,父母應該注意哪些問題?應該如何去應對與引導?這些問題的答案,在本書中都有詳細而具體的闡述。
特色二:指導父母靈活運用多種心理學規律,科學地進行教育。
總體來說,孩子的內心世界是豐富而複雜的,他們同大人一樣有自己的生活軌跡,有自己的行為方式,有自己的思維模式。他們雖然不諳世事,但他們的內心世界又往往比成年人豐富、脆弱,即使微小如塵的事物,都可能引發他們心理上的波動。
作為父母,在呵護孩子身體的同時,更應該瞭解孩子的內心。而掌握一些最常見的心理學規律,恰恰是父母走入孩子內心世界,幫孩子走出困惑、排除煩惱,把他們培養成才的最佳捷徑。
《家庭教育和心理學的關係》 第1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