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51部分 (第1/4頁)

做男人挺好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供品等。石窟的結構佈局合理,刻工精細優美。整個石窟全長近百米,從別有洞天開始,包括攬海處、慈去洞、雲結洞、達天閣等景點。 。。

第二章 雲南石窟(2)

石窟中的魁星、文昌、關聖像,都是用石頭鑿成的,形象十分的逼真。魁星又稱文曲星,它是主宰文運之神,其造像高一米多,左手執元寶墨斗,右手高懸神筆,右足踏鰲頭,左足後蹺。北面雕的是主宰武運之神的文昌帝君。在魁星、文星、關聖的後面,是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八仙。很多人都說摸了這裡的龜蛇可以去災禍,摸了財神能多發財,摸了龍珠身康泰,所以很多遊人到此之後,就爭相摸這石雕,期望為自己帶來好運。

龍門石窟不僅石雕藝術精湛,而且也是昆明最有名的風景名勝之一。遊客遊覽龍門,憑欄下視,為百丈懸崖峭壁;舉目遠望,湖光閃耀,水天一色,五百里滇池盡收眼底,猶如一幅美麗的山水畫。

三、劍 川 石 窟

劍川石窟又名石鐘山石窟,它位於劍川縣城西南的石鐘山。山上的紅砂石成龜背狀裂紋,如獅似象,山上還有石像鍾。山上有開鑿於唐宋年間的石窟,享有“西南敦煌”的美譽。石窟主要包括石鍾寺區8窟、獅子關區3窟、沙登村區5窟,總計16個雕刻精細、形象生動、內容獨特、地方民族色彩濃郁的石窟,共有造像139個。石窟中最早的造像是南詔國天啟十一年完成的,即公元841年,其後還有大理國時期的不少造像。由此可見,劍川石窟開鑿於公元9世紀中葉至12世紀後半葉,是南詔和大理國時期遺存的少數民族石窟。

石窟造像中以細奴邏、閣邏鳳、異牟尋三代南詔國主像,最具有少數民族藝術的代表性。它們既是南詔時期的藝術珍品,也是研究南詔時期政治、軍事、文化、服飾、風尚的珍貴民族史料。石窟造像中有許多栩栩如生的宗教人物,其中有愁面觀音、甘露觀音、細腰觀音、阿儺、迦葉、文殊、普賢、八大名王、多聞天王、增長天王等。這些石像大都雕刻精細、形象生動、富有個性。

石鍾寺區的第二窟為《閣邏鳳出行圖》,石窟高、寬各約1�5米,一共雕有16個人,它是劍川石窟群中雕刻人數最多的窟。石窟的形狀為廳堂式,廳堂中央的龍頭椅上,盤坐著頭戴高冠的南詔王閣邏鳳,右側是結跏跌坐的弟弟閣陂和尚,在他們的左右,簇擁著十四個披虎皮衣、插犛牛尾的武士,他們都是大鼻子、寬嘴唇、圓圓臉,身上肌肉發達、裝束緊牢。王座兩旁還有飄動的旌旗,表現出南詔王出行的場面。透過這個石窟的造像,1000年前的南詔宮廷生活,栩栩如生地呈現在人們的眼前。

在獅子關區的第一窟,雕刻的同樣是南詔王造像。這個石窟高0�6米,在石窟的平座上雕有5人,其中國王戴著高冠、蓄著鬍鬚,旁邊面膚豐滿的王后戴著蓮花冠,在他們的中間坐著一個小孩,左右兩側各站了個孩子,在座後還雕刻有屏障和帳幔。屏障上石刻題記表明,這是南詔早期首領細奴邏的全家造像,而這種全家福造像在石窟藝術中是很少見的。

劍川石窟的大多造像是佛教人物像,它們反映出南詔和大理時期,這一地區佛教發展的情況。石鍾寺區第三到第七窟全是佛像,其造型精細工整,線條細膩,是劍川石窟藝術的代表。第七窟的甘露觀音,面部肌肉豐滿,容貌端莊秀麗,身軀和手姿都表現出寧靜感。它的造像藝術具備唐宋時代典型的佛教雕刻風格。第五窟的觀音雕像身體前傾,目光俯視,雙眉微蹙,人們都稱她為愁面觀音。她的背景石崖上還點綴著兒童、樵夫、老人、琴師等世俗人物。在南詔國和大理國時期,傳入雲南的佛教主要是密宗派,所以石窟中有很多的密宗佛像。石鍾寺區第六窟的八大明王、沙登村區第四窟甲天王像等,都以誇張的手法塑造了臉部扁平、寬鼻閉嘴、怒目而視、頭戴寶冠的人物形象。此外,還有幾處印度僧人的造像,它們大都深目高鼻、頭頂結髮、身披袈裟、持著柺杖,有的還攜帶著一隻狗。這些威嚴、活躍的五官表情,明顯帶有藏傳佛教藝術的痕跡。

在石鍾寺石窟群的第八窟,供有一個女性生殖器作崇拜物,白族叫它為“阿盎白”造像,這在石窟藝術中實屬罕見。這個石窟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正中有一窟,中間雕著一個蓮花座,座上原有的雕刻被毀損。基部上雕一錐狀物,全部在中央鑿一深槽。深槽兩側有一道道鑿痕,看起來好似女性的生殖器,在近代已成為婦女為求子嗣的膜拜物。

劍川石窟是南詔、大理國時期的雕刻藝術,彙集雲南少數民族雕刻藝術的精華,並受中

《滇味文化餐廳》 第51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