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8部分 (第1/4頁)

博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進言者聽此話,只得默然。

可見,大都元廷急上房,王保保仍持坐觀態度,元軍其餘諸部可以推想。

很快,明軍打到通州。元朝知樞密院事卜顏帖木兒像條漢子,出兵力戰,可惜兵敗被殺。

眼看大都不守,元順帝在清寧殿招集三宮后妃、皇太子等人,商議出京北逃。左丞相失烈門等人諫勸,一名名叫趙伯顏不花的太監更是跪著叩頭哀嚎:“天下者,世祖之天下,陛下當在死守,奈何棄之!臣等願率軍民及諸衛士出城拒戰,願陛下固守京城!”

順帝已經嚇破膽,當然不聽。1368年陰曆七月二十八日夜間,元順帝最後看了一眼元宮的正殿“大明殿”,嘴裡嘀咕了一句什麼,即率皇后、皇太子等人開健德門,出居庸關,逃往上都方向。八月三日,明軍攻入大都城,元朝滅亡。

元朝的宮殿正殿,名字就叫“大明殿”,元順帝臨行前看著那三個字,肯定和我們後人想得一樣:莫非這是“大明”取代“大元”的象徵?其實,如同“大元”取自《易經》“大哉乾元”之語一樣,元朝的“大明殿”也是出自《易經》乾卦的彖辭:“大明始終”;元順帝逃走時所經的“健德門”,出自乾卦彖辭:“天行健”;厚載門出自坤卦“坤厚載物”;咸寧殿出自乾卦“萬國咸寧”;等等,大多是根據《易經》為宮殿和宮門起的名字,至於日後與“大明”暗合,也是小機率的巧合吧。

元順帝在一年多後因痢疾病死,終年五十一,蒙古人自己上其廟號為“惠宗”,他之所以被稱為元順帝,是朱元璋日後以為這位元帝知順天命,退避而去,特加其號曰“順帝”。

元順帝遁走,徐達上《平胡表》給朱皇帝:

惟彼元氏,起自窮荒,乘宋祚之告終,率群胡而崛起。以犬羊以幹天紀,以夷狄以亂華風,崇編髮而章服是遺,紊族姓而彝倫攸理。逮乎後嗣,尤為不君,耽逸樂而招荒亡,昧於競業;作技巧而肆淫虐,溺於驕奢。天變警而靡常,河流蕩而橫決,兵布寰宇,毒布中原。鎮戍潰而土崩,禁旅頹而瓦解,君臣相顧而窮迫,父子乃謀乎遁逃。朝集內殿之嬪妃,夜走北門之車馬。臣(指徐達自己)與(常)遇春等,已於八月二日,勒兵入其都城。

百年漢族鬱結之氣,竟能在這一篇表章中一洩而出。

元朝,自順帝跑出大都後,標誌著蒙古人在中國統治的終結。日後再提及這個流亡政權,就只能稱其為“北元”了(明朝稱“韃靼”或者瓦剌)。元朝雖亡國,但並沒有滅種。

元順帝從大都出逃後,一路惶惶然如喪家之犬,用了近二十天工夫逃到上都。但此時的上都宮闕府衙先前曾遭紅巾軍一部劫掠焚燒,根本不像個都城,到處殘垣斷壁,四處瓦礫。見此情景,順帝一行人心涼了大半,本想再遠竄和林,不久就聽說明軍並未有大部隊來追,諸人方敢喘口大氣。

元朝雖亡,當時的殘餘勢力仍舊很讓元順帝覺得有重回大都的希望:遼陽有兵十萬,雲南仍舊在蒙古宗王手中掌握,王保保有大軍三十萬在山西,李思齊、張思道有數萬兵在陝西,加上各地雜七雜八的零散武裝以及集民自保的所謂“義軍”,全部軍隊人數加起來有幾十萬之多。

可惜的是,由於從前當眾砍殺了宗室陽翟王,順帝對西北諸藩的“親戚”們不抱幻想,他目前最大的心願就是奪回元朝政治統治的象徵地大都。其實,早知如此,他當初就不應逃跑得那樣倉促。

朱元璋是位懂謀略的帝王,他深知山西的王保保不除,元朝仍舊有死灰復燃之日。於是,他下令徐達、常遇春兩人即刻統軍去平山西,同時又增派湯和等人提軍赴援。明軍一路基本順利,接連攻下澤、潞兩州(晉城和長治),準備合圍雲中(太原)。

王保保在元順帝的死催下正往大都方向趕,聽說明軍正要傾其老巢,他立刻回軍。走到半路,明軍已經拿下太原。雙方對壘,王保保挑選數萬精兵,準備拼死一決。

未料想,明軍策反了王保保部將“豁鼻馬”(估計是綽號),連夜劫營。元軍剎時驚潰,王保保驚慌中跳上一匹馬就跑,狼狽得腳上只穿一隻靴子。由此,數萬勁騎,王保保帶走的只有十八騎,餘眾不是被殺,就是投降明軍。

王保保先逃至大同,驚魂未定,又馳往甘肅。由此,山西皆為明軍攻克。

明軍一鼓作氣,稍事休整後又開拔,準備克復陝西。

元順帝思念大都心切,命右丞相也速率數萬騎兵經通州攻大都。當時通州由明將曹良臣駐守,兵員不滿千人,他只得使“疑兵計”,在白天夜裡輪流不

《大明朝的風骨》 第8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