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工商興盛 (第1/2頁)
楊氏良家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曾經的動亂都已隨著太原的平定而遠離。
如今的晉陽繁華平寧、人氣鼎盛,遠不似當年景象。
王機便繼續說道:“及主公平定太原,郡內文武官員紛紛將家屬遷往晉陽。又安置了數萬流民,晉陽人氣逐漸恢復。影響最為深遠的方面為主公開設鹽引開中法,四方富商紛紛在晉陽置辦府邸,設立倉庫。大量商隊的到來,使晉陽物資之豐富一躍成為幷州之最。便漸有郡內富庶人家搬至晉陽。如今晉陽境內有百姓一萬三千戶,固定人口、流動人口累計十餘萬人。”
諸夏曆來安土重遷,百姓通常不會輕離故土。張瑞好奇的問道:“他們搬遷至晉陽為何?”
王機請張瑞進入官市,邊走邊為張瑞解釋道:“其一為了享受繁華。晉陽物資之豐盛,令人歎為觀止。各地商隊運送來各種特產,許多種類出了晉陽在黃河以北便怕是再也見不到了。”
此言在官市內可得見證,僅剛進官市,便見到四五處商鋪,有人賣漆器,有人賣陶瓷,有人賣絲綢蜀錦,甚至有人賣玉器銅器。
頗有盛世繁華的氛圍。
“其二,主公可見到這琳琅滿目的店鋪?”
張瑞點頭,問道:“莫非與大族相關?”
“主公明鑑!此正是各大族所設。據縣府統計,至少有六家豪族已不再積蓄墾殖,將土地全部出售。遷至晉陽,就近生產器物,在官市出售,以省運輸成本。”
看來稅制改革的確是沉重打擊了豪強兼併土地的熱情。
蓄田數千畝,若家中子弟實在不能加入軍籍,僅每年賦稅都是一筆沉重的負擔。
豪強不再兼併土地,轉而將精力投入到手工業生產中算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
工業生產才能大幅提升社會財富。
這一點不僅張瑞這個後世人清楚。其實古人也有這方面的見解。
諸夏英傑,早已指出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
但歷朝歷代還是選擇重農抑商,其根本原因在於生產力發展水平不足。
若大量人員前去從事工商業,土地裡的產出並不足以養活大量脫離農業生產的百姓。
諸如古代京都所在長安、洛陽、北京皆需漕運運糧補充,便是因為京畿範圍內人口太多,多達數十萬人口不以農業為主。附近農田產出供不應求。
王朝鼎盛時期,朝廷可以透過漕運補充京畿糧食。但如今張瑞麾下就兩郡之地,一旦有所損益,又要餓殍遍野。
這點便是張瑞所擔憂的。
出生於工業時代,張瑞對工業生產的力量再清楚不過。
可是穿越到這個時代,張瑞能夠改變政治環境,能改變價值觀念,令百姓不已匠人、商人為鄙。
卻無法大幅改變農業時代的生產力問題。
若大量百姓脫離生產,如何保證百姓生存所需的口糧?
舉目四望,諸夏先烈早已將合適生存的土地全都打下來,佔為領土了。即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沒去打的地方,肯定是不適合農業生產。
諸如鮮卑、羌人所在的地方,不是深山高原便是塞外荒漠,再不就是寒冷異常。
指望諸夏的工業製成品去跟他們交換糧食,那恐怕有點異想天開了。
對胡虜而言,沒鹽可吃最多身體虛浮,營養不良。沒有布帛可以穿皮衣,沒有陶器可以用手抓飯,但沒有糧食可真的就只能造反了。
糧食自己吃都不夠,少量販賣還有可能,大批次的拿來置換諸夏手工製品絕無可能。
想大批次販糧張瑞能想到的辦法只有兩個。
其一重開絲綢之路,以減稅為引導,鼓勵漢商胡商往諸夏運糧。
其二開海。大力發展航海事業,大海里有無盡財富。透過漁獵增加糧食產出。同時向四方小國傾銷商品,收割糧食。
不過這一點,有待考量。張瑞不清楚如今除了日本以外的小國是否還在飲毛茹血。
若是如此,恐怕這條也行不通。
這兩條如今都距離被困在幷州一隅之地的張瑞太遠,聚焦到眼前,張瑞問道:“如此多的豪族從事手工生產,出產之物能售出否?”
王機笑容滿面,說道:“若在其他郡縣某不敢斷言。但在晉陽,各地商隊往來不斷,產出不足為用,許多商隊甚至只是半載而歸。尤其黑山、胡虜,皆極度匱乏。經常以黃金、戰馬相換。豪族只恨人手不足,無法增加產出!”
半載而歸?
《漢末之幷州匪政txt下載》 第九十四章工商興盛(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