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77部分 (第1/4頁)

使勁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皇上向下官索要《農政全書》,說是聽中興伯所言下官著有此書。下官想問的是,中興伯從何得知下官有此書?”徐光啟盯著鍾進衛,想看他是怎麼解答這事。

“啊,這個,我猜的。”鍾進衛耍無賴了,看徐光啟這神情,好像這本書還沒有出來。

徐光啟無語,心道,你猜的,就告訴皇上,這可是欺君啊!這事你也敢做,真夠大膽的。

“難道你沒有麼?”鍾進衛試探著問徐光啟。

“下官唯實沒有這本書。”徐光啟無奈地搖搖頭。

“那你一共寫過那些書或者文章之類的。”鍾進衛估摸著徐光啟應該是沒有整理出書稿。

其實徐光啟到死都沒有出過一本叫《農政全書》的書,這本書是他的門生陳子龍整理了徐光啟留下的書稿後,在徐光啟死後六年才出版的。

徐光啟捋著長鬚,想了一會,然後才回答鍾進衛道:“下官寫過或譯過一些東西,按照次序給中興伯說說吧。”

“好,好。”鍾進衛連忙答應。

“萬曆三十一年,出《毛詩六貼講義》四卷,萬曆三十五年,譯《幾何原本》六卷及《測量發義》一本,萬曆三十六年,有《測量異同》、《甘薯疏》。。。”

“等等,剛才你說什麼?”鍾進衛一聽,好像有個敏感詞,連忙打斷了徐光啟。

徐光啟被打斷,有點意外,不過還是按照中興伯的要求再說了一次:“有《測量異同》、《甘薯疏》”

“對,就是這個《甘薯疏》,你說的這個甘薯,是不是就是長在土壤裡面,大塊根莖可食,土上面的是藤狀枝葉生長,也可食。”鍾進衛說著激動起來了,自己記得後世的紅薯,也叫蕃薯,甘薯的名字。這東西可是糧荒必備之物啊。

“中興伯也知道此物?”徐光啟見鍾進衛準備地描述出甘薯在地裡的情況,不由問道。

鍾進衛再也坐不住了,站了起來,走近徐光啟,驚喜地問道:“這甘薯在那裡可以拿到?”

徐光啟有點詫異鍾進衛的表現,想了下對鍾進衛說道:“下官好吃這蕃薯,來京師赴任的時候帶了一些,早已吃完了。”

鍾進衛一聽,有點失望,怎麼能吃完呢。

“聽聞中興伯自海外歸來,這甘薯也是傳自海外,難不成中興伯也和下官一樣好吃這甘薯不成?”徐光啟自動腦補鍾進衛剛才激動的原因。

第一百四十五章 推薦甘薯

“不是想吃,是想向皇上推薦這種甘薯。”鍾進衛無奈解釋道。

“哦,中興伯以為這甘薯可以推廣到大江南北?”徐光啟一聽,心裡一動,連忙詢問。

“豈止大江南北,大明全國各地都可以種。不但可以種,而且還是耐旱高產作物,是百姓糧食補充必不可少之物。對了,你不是寫過這《甘薯疏》麼,你不知道?那你的《甘薯疏》都寫了什麼?”鍾進衛有點疑惑。

徐光啟有點慚愧,老臉微紅,對鍾進衛道出了《甘薯疏》的前後來歷以及為什麼最終沒有向皇上推薦的原因。

原來,這甘薯,原是海外呂宋之物。當地西洋官府嚴禁甘薯出口,萬曆二十一年閩人陳振龍密攜薯藤,避過出境檢查,帶回福州試種。

是年,閩中大旱,五穀少收,其子陳經綸上書福建巡撫金學曾,申報呂宋甘薯可以救荒。金允試種,俟收成後呈驗。當年,試種成功,金聞訊大喜,於次年傳令遍植,解決閩人缺糧問題。

萬曆三十六年,長江以南發大水,稻麥都沒有收穫。徐光啟的門客莆田徐生多次給他送了甘薯種子。徐光啟試種成功,遂寫《甘薯疏》意yù推廣。

《晏子chūn秋》說:“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淮北,則為枳。”這觀念在明人中根深蒂固,徐光啟在甘薯疏序中對這種觀念提出了質疑,以甘薯為例,倡導不同地區的作物不一定就不能互相引種。

老百姓沒文化,看不到徐光啟的《甘薯疏》。士大夫不愁吃喝,加上長江以南地區,次年麥稻豐收,基本不愁吃,所以沒幾個人cāo心甘薯是否能在當地引種,甘薯的引種就極為緩慢。

徐光啟後來又忙於科學研究,中外交流和宦海生涯,也就沒有向淮河以北極力推廣,更是沒有向朝廷推薦,怕萬一有問題被政治對手彈劾。

甘薯這種產量極高的農作物,就以極緩慢地速度在民間傳播著,一直到清初才推廣到全國。

鍾進衛聽完不禁啞口無言,要是明朝就有專門的農業研究院研究農作物產量的話,甘薯早就會被推薦

《借天食肽甘淨固體飲料》 第77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