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第1/4頁)
冬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然充當了犧牲品的角色。從周武帝對這次滅佛運動的謹慎態度看,當時佛教的勢力確實相當巨大,以至於為了禁斷佛教,不得不以犧牲道教為手段。透過觀察,我們發現滅佛、道二教,並不是周武帝的根本目的。在他看來,佛、道並不是他一道行政命令就可以徹底消滅的。他更想得到的,是那些寺院裡的人和屬於寺院的大量土地。3年後(公元577年),當他滅掉北齊後,這個願望得到了更大的滿足。其境內4萬座佛寺,在他一聲令下後,被通通拆除。而更大的收穫,是300萬僧尼被迫還俗充實到軍、民中。為此,政府戶籍登記部門,著實忙碌了好大一陣子!
但是,周武帝心裡很清楚,在這個亂世裡,僅僅倚重儒家的經世之學,並不足以達到安定目的。所以,就在他下詔禁斷佛、道二教後1個月零12天(公元574年,六月二十九日),再次下詔,在朝廷中組建了一個新的政府部門,叫做“通道觀”。為此專門設立“學士”,對“三教”進行“會通”。召集佛道二教的名人學士120人,宣講儒、道經典,大做起“會通”三教的工作。這個臨時成立起來的機構,非常類似上世紀下半葉的“五七幹校”。其目的很簡單,就是用儒、道思想,改造佛教人士,使他們放棄“舊思想”,接受“再教育”。
只是,這場“文化革命”的壽命實在太短,周武帝還沒來得及將這場“革命”進行到底,就於宣佈“滅佛”的4年後(公元578年)駕崩。宣、靜二帝先後即位,開始在小範圍內恢復佛、道二教。歷史的“輪迴”,又一次重複了昨天的故事。
事實證明,即使以皇帝的權威,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想要消滅一種文化或者宗教,即便當時的效果非常顯著,但終究不能長久。北魏太武帝如此,北周武帝同樣如此。兩年後(公元580年),靜帝駕崩,帝國皇后的孃家親戚楊堅主持朝政,再次將興佛運動推向高潮。1年後,這位國舅乾脆廢周建隋,史稱文帝。這場興佛運動,也因此一直延續到一個新的王朝。
悲慘世界中的呻吟(1)
與北朝佛教命運的激烈動盪相比,南朝佛教的發展顯得非常平穩。梁武帝之前的宋、齊兩代,王朝壽命都不長,再加上國力不足,因此佛教的發展並不迅速。隨著梁武帝的即位,佛教在南朝迎來了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相對於北朝來說,南朝帝國內部政局相對平穩,民族關係簡單。佛教得以生存和發展,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能在這個動盪的亂世裡,給予上至皇帝、王公貴戚,下至官吏、百姓,那些不安的心靈,以慈悲的撫慰。整個南北朝時期,佛教有如此驚人的發展速度,確實與當時特殊的社會背景相關。這促使我們不得不懷著複雜的心情,去回顧那段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令人髮指的黑暗時期。
從漢末三國(公元220年)開始,一直到南北朝結束進入隋朝(公元581年),這361年的時間裡,中華大地上曾先後或同時存在過35個國家;共發生過萬人以上的戰爭500餘次。廣袤的東亞大陸,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火藥桶,由戰爭引發大量屠殺的描述,不絕於史書。其中,發生在黃河流域,從東漢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到曹操於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統一北方,戰亂一直持續了26年。這當中,有兩位大軍閥的名字被載入史冊。
其中一位是董卓,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二月他為了躲避“山東豪傑”們的威脅,決定將大漢帝國的皇帝(漢獻帝)及都城,從洛陽遷往長安。當他假惺惺地徵求百官們的意見時,受到司徒楊彪等人的堅決反對,他們認為無故移都,恐怕會使百姓受到驚擾而造成###,他們強調海內動盪起來很容易,但安定下來卻很難,遷都後都城洛陽的宮室一旦遭到破壞,則無法恢復。但此時的董卓,哪裡還顧得上百姓和都城?他的選擇是不惜成本,實現其“挾天子,令諸侯”的大計。聽到這話,董卓大叫道:“跟百姓小民有什麼可商議的,如果有人膽敢前來鬧事,我將命大兵驅逐!”在這個傢伙的眼裡,百姓們就如同一群可以隨意驅趕的“牲口”。據說,當他滿不在乎地說完這番話後,百官都大驚失色。見到大家的表情,董卓惱羞成怒地拍案而起,宣說了一番他特有的“混蛋邏輯”後,將司徒楊彪等人就地免職。事到如今,百官們噤若寒蟬,只得窩窩囊囊地任由董卓胡來。
《三國志·魏書·董卓傳》談到,遷都令一發,整個都城立即被籠罩在異常恐怖的氣氛中,民眾剛一出城,董卓的部將就將洛陽城外方圓百里之內,燒得寸草不留。董卓還親自帶兵將南北所有的宮殿、宗廟、府庫、甚至
《南朝野史故事》 第13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