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部分 (第1/2頁)
雨來不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許大使進行了反駁,並表示我們不怕承認機上有軍事人員,但要尊重事實。雙方唇槍舌劍有些緊張。高陶布又宣佈休會五分鐘。
復會後,高陶布說,我們尊重中方的意見,稿子還可以修改。桑加接著宣佈他們修改後的《安葬紀要》序言:“失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人員駕駛的256號三叉戟1—E型噴氣機,乘坐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九人的遺體,按下列情況安葬。”
雖然把“軍事人員”改為“公民”,但仍稱是軍人駕機,未寫上“中國民航”這四個關鍵的字樣。談判再度僵持。
蒙方表示,為了尊重死者,應當有個文字記錄,如果中方不同意,那麼蒙方單方面在檔案上簽字,他們簽字時,歡迎中方在場,但註明中方拒絕簽字。蒙方的建議被中方拒絕,並表明態度:這是我們不願看到的結果。
下午6時,雙方悻悻登機返回烏蘭巴托。
中方人員回到使館,立刻寫出飛機失事、現場視察、安葬屍體和會談情況四個報告。9月20日,孫一先登上中蘇國際列車,21日下午3時抵達北京。
當外交部核心小組成員,辦公廳主任符浩走上去迎接他的時候,他還在四處張望,尋找他的親友。
更使他萬萬料想不到的是,當天深夜至翌日凌晨,在人民大會堂福建廳,周總理親自聽取了他的彙報,同他一起吃了夜餐,每人一碗熱湯麵。
4。6 飛機失事真相
林彪機毀人亡的訊息傳出後,曾引起外界猜測紛紜,流言四起。有的稱飛機是被導彈擊落,有的說飛機上發生過搏鬥,等等。事實真相到底如何呢?
蒙古方面認為,該機是在沒有外來影響的情況下,由於自身不明的原因,進行緊急降落,試圖用飛機腹部著陸失敗;右翼撞地折斷,引起爆炸燃燒。
據蒙方提供的氣象資料稱,9月13日凌晨2時,肯特省依德默格縣上空無風沙、無霧,只有二至四級的雲,能見度為50公里。這就是說:飛機失事地點上空沒有危險的氣象情況,從而可以排除飛機因自然氣象而失事的可能性。
使館在向國內寫的飛機失事報告中是這樣分析的:從周圍無高大目標,迫降場地選擇合理,著陸點到燃燒區有幾十米距離,以及死者軀幹燒傷不重,無高空摔折等情況看,飛機不象是空中著火爆炸,而是著地後爆炸起火。
1972年5月,中央專案組邀請有關方面專家,對飛機墜毀原因作了系統分析研究,得出瞭如下結論:飛機是有操縱地進行野外降落沒有成功而破碎燒燬。
為什麼說飛機是有操縱地進行降落呢?
首先,降落場地是經過選擇的。飛機本來是由東南向西北方向逃竄,而降落方向卻是掉頭由北向南。降落場是一片平坦的草地,降落條件較好。
其次,飛行員作了野外降落的準備。從飛機機翼殘骸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已開啟了前開縫翼,這是著陸前必須進行的操作,而這種飛機的前開縫翼是靠機械螺旋杆傳動的,只有人工操縱才能開啟。
起落架輪廊完整,沒有撞擊和嚴重磨損的痕跡,主輪胎也良好,這說明駕駛員沒有放下起落架。飛機是在有操縱的情況下,尾部先著地。現場約有30米滑痕是飛機尾部著地滑行的痕跡。機上掉下的第一批部件是安裝在尾部的中發動機底包皮和噴口等。地面無深溝,說明飛機不是大角度撞地或失速墜地,而是有操縱地著陸。
再次,機上人員似都做了降落的準備。每具屍體腕上都無手錶,腳上沒有鞋子,這是迫降前為避免衝撞扭傷而作的準備。
飛機降落為什麼沒有成功?首先是降落的動作不正確,沒有做完,造成著陸速度過大。從殘骸照片著,減速板沒有開啟,減少降落速度的反推力裝置也沒有使用,自然造成飛機著地時速度過快。
這些工作程式在正常情況下應由副駕使員完成,但該機因倉皇逃竄,未上副駕駛員。其次,三叉戟是下單翼飛機,這種結構不利於野外降落。它的兩翼安裝在機身下部,機翼和機身腹部都有較大的油箱,在未放起落架著陸時,極易形成機翼、機腹同時著地,造成機翼折斷,油箱破裂,引起燃燒。
從飛機殘骸照片和步測示意圖看,左翼尖和中發動機噴口摔在一起,距飛機著陸地點僅160米,整個機翼也在180米處折斷。再次,降落地雖是地勢平坦的草原,但地面仍凹凸不平,這也是造成飛機降落後跳躍破碎的原因之一。
飛機殘骸散佈面積長約800米,寬為50米至200米,呈狹長梯形。據
《十大元帥之謎是誰寫的》 第68部分(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