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1/4頁)
管他三七二十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其目的在產小雞,而這個目的卻不必預存於母雞的意識中。理智就是先見,生命不受先見支配,所以不受理智支配。這是現代哲學上一種主要思潮,而這個思潮在政治思想上演出兩個相反的結論。其一為英國保守派政治哲學。他們說,理智既不能左右社會生命,所以我們應該讓一切現行制度依舊存在,它們自己會變好,不用人費力去籌劃改革。其一為法國行會主義(syndicalism)。這派激烈分子說,現行制度已經夠壞了,把它們打破以後,任它們自己變去,縱然沒有理智產生的建設方略,也決不會有比現在更壞的制度發現出來。無論你相信哪一說,理智都不是萬能的。
在心理學方面,理智主義的反動尤其劇烈。這種反動有兩個大的傾向。第一個傾向是由邊沁的享樂主義(hedonism)轉到麥獨孤的動原主義(homic theory)。享樂派心理學者以為一切行為都不外尋求快感與避免痛感。快感與痛感就是行為的動機。吾人心中預存何者發生快感何者發生痛感的計算,而後才有尋求與避免的行為。換句話說,行為是理智的產品,而理智所去取,則以感覺之快與不快為標準。這種學說在十八十九兩世紀頗盛行,到了現代,因為受麥獨孤心理學者的攻擊,已成體無完膚。依麥獨孤派學者看,享樂主義誤在倒果為因。快感與痛感是行為的結果,不是行為的動機,動作順利,於是生快感,動作受阻礙,於是生痛感;在動作未發生之前,吾人心中實未曾運用理智,預期快感如何尋求,痛感如何避免。行為的原動力是本能與情緒,不是理智。這個道理麥獨孤在他的《社會心理學》裡說得很警闢。
心理學上第二個反理智的傾向是弗洛伊德派的隱意識心理學。依這派學者看,心好比大海,意識好比海面浮著的冰山,其餘汪洋深湛的統是隱意識。意識在心理中所佔位置甚小,而理智在意識中所佔位置又甚小,所以理智的能力是極微末的,通常所謂理智,大半是理性化(rationalization)的結果,理智之來,常不在行為未發生之前,而在行為已發生之後。行為之發生,大半由隱意識中的情意綜(plexes)主持。吾人於事後須得解釋辯護,於是才找出種種理由來。這便是理性化。比方一個人鍾愛一個女子,天天不由自主的走到她的寓所左右。而他自己所能舉出的理由只不外“去看報紙”,“去訪她哥哥”,“去看那棵柳樹今天開了幾片新葉”一類的話。照這樣說,不特理智不易駕馭感情,而理智自身也不過是感情的變相。維護理智的人喜用弗洛伊德的昇華說(sublimation)做護身符,不知所謂昇華大半還是隱意識作用,其中情的成分比理的成分更加重要。
總觀以上各點,我們可以知道在事實上理智支配生活的能力是極微末,極薄弱的,尊理智抑感情的人在思想上是開倒車,是想由現世紀回到十八世紀。開倒車固然不一定就是壞,可是要開倒車的人應該無證明現代哲學和心理學是錯誤的。不然,我們決難悅服。
更進一步,我們姑且丟開理智是否確能支配情感的問題,而衡量理智的生活是否確比情感的生活價值來得高。迷信理智的人不特假定理智慧支配生活,而且假定理智的生活是盡善盡美的。第一個假定,我們已經知道,是與現代哲學和心理學相矛盾的。現在我們來研究第二個假定。
第一,我們應該知道理智的生活是很狹隘的。如果純任理智,則美術對於生活無意義,因為離開情感,音樂只是空氣的震動,圖畫只是塗著顏色的紙,文學只是聯串起來的字。如果純任理智,則宗教對於生活無意義,因為離開情感,自然沒有神奇,而冥感靈通全是迷信。如果純任理智,則愛對於人生也無意義,因為離開情感,男女的結合只是為著生殖。我們試想生活中無美術,無宗教(我是指宗教的狂熱的情感與堅決信仰),無愛情,還有什麼意義了記得幾年前有一位學生物學的朋友在《學燈》上發表一篇文章,說窮到究竟,人生只不過是吃飯與交婿。他的題目我一時記不起,彷彿是“悲”“哀”一類的字。專從理智著想,他的話是千真萬確的。但是他忘記了人是有感情的動物。有了感情,這個世界便另是一個世界,而這個人生便另是一個人生,決不是吃飯交婿就可以了事的。
第二,我們應該知道理智的生活是很冷酷的,很刻薄寡恩的。理智指示我們應該做的事甚多,而我們實在做到的還不及百分之一。所做到的那百分之一大半全是由於有情感在後面驅遣。比方我天天看見很可憐的乞丐,理智也天天提醒我販濟困窮的道理,可是除非我心中憐憫的情感觸動時,我百回就有九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pdf》 第6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