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26部分 (第1/4頁)

這就是結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蘇州,大大小小、遍佈古城內外的古典園林,是2000多年間蘇州能工巧匠的傑作,而這些園林還僅僅是他們的小作品,他們更大、更宏偉的作品是南京的明皇宮,是北京的紫禁城。

獅子林是以園內遍佈形態酷似獅子的太湖石而聞名的。

園裡的茶館總是聚集著沉湎於崑曲和園林中的蘇州老人,這兩樣東西與他們如影隨形。

蘇州市民:跟北京的皇家園林不同,皇家園林很氣派,但是你走進去一看,都在眼睛裡面,你看蘇州,這兒一小塊,那兒一小塊,獅子林裡面都是一塊一塊的,甚至於隔牆裡面的一個小亭子裡,種兩棵樹,芭蕉樹什麼的,也很好看。

聊天,是茶館裡蘇州老人不變的生活,而園林,是他們不變的話題。

蘇州市民:我們蘇州民間的園林有民間園林的特色,這裡的假山全國是首屈一指,這裡成假山的王國了,我同你兩個人在這互相看著走,兩個人就要碰面了,可是還要跑不少路,說明園林、假山藝術化了。

身邊的園林故事,老人們講起來如數家珍。

蘇州市民:園林是1860年太平天國跟清政府打仗的時候燒掉了,燒掉以後,荒蕪了60年,由姓貝的、就是貝聿明的祖父把它買下來,重新把它修好,就是這個樣子。

獅子林最後一位主人姓貝,正在主持設計蘇州博物館的世界級建築大師貝聿明,就是在這座園子里長大的貝家後代。

很多園林在戰亂和社會動盪中破敗、消失了,蘇州現存的古典園林只剩下69座。1992年,蘇州市在中國首次將保護古典園林納入地方法規。

顧篤璜,蘇州崑曲傳習所所長,有人封他為“江南第一居士”。

怡園,清末同治年間蘇州城裡建造最晚的一座私家園林,它博採其他園林之長,形成了集錦式的建園特點。

怡園的主人姓顧,顧家的第五代傳人就是顧篤璜,只是顧篤璜的出名不是因為祖上留下的園林,而是因為曾經在他家園林戲臺上唱過的崑曲。

1921年,蘇州建立崑曲傳習所,招收了40多個貧苦人家的孩子學習崑曲,這一行為延續了崑曲的一脈香火。60年後,1981年,顧篤璜在一個清代詩人的故居里恢復了崑曲傳習所,他要將古老的崑曲傳承下去、傳播下去、傳習下去。

顧篤璜(蘇州崑曲傳習所所長):建國以來我們學了250多個戲;會演這250多個戲的人年齡層都在60歲到70歲;再下一代掌握的遺產;加起來不會滿100出。

王芳獲得中國戲曲最高獎——梅花獎時,崑曲已經像一支若明若暗的香火,也許一陣輕風,就會讓傳唱了600年的聲音灰飛煙滅。

王芳(蘇州崑劇院演員):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做一個星期專場,每星期都演,戲都是不一樣的,觀眾永遠是這一批,為什麼?他們都是戲迷,這些戲迷他們很想看,但也就不能擴充,今年可能有兩三百人,到明年可能就沒這麼多了,有的年紀大了,不能出門了,有的可能已經不在了,種種原因,演到後來,臺上的演員比臺下的觀眾還多。

當時,全國僅剩下6個專業崑劇團,崑曲演員不到1000人。

極度失望的王芳去一家婚紗影樓當了化妝師。一年後,對崑曲無法割捨的情感讓她又回到了劇團。

2001年5月18日,崑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首批“人類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蘇州崑劇院排演建團後首部大戲《長生殿》中,王芳擔任女主角。

在蘇州人的眼裡,崑曲的百轉千回和園林的動靜曲折原本就是一脈相承:園林是看得見的崑曲、崑曲是聽得到的園林。在崑曲被評為世界遺產後,網師園裡已經冷清了多年的舞臺又開始曲聲不斷。

《牡丹亭》,元代戲劇大師湯顯祖的巔峰之作,全劇表達了杜麗娘和柳夢梅為愛而死,為愛而生的浪漫故事。

2004年4月,臺灣作家白先勇帶著他和兩岸三地藝術家嘔心瀝血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來到臺灣。

在臺北的兩輪演出,觀眾中有60%以上是年輕人。

之後的一年時間裡,青春版《牡丹亭》在兩岸三地共演出了55場,觀眾達6萬人。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二十八集 曲水姑蘇(3)

在南京大學的這場演出,是青春版《牡丹亭》繼蘇州、臺灣、北京演出之後在大學巡演的第四站。

大學的演出,幾乎場場爆滿,掌聲歡呼聲不

《再說長江讀後感600字》 第26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