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巴比倫沒有花園(2) (第1/2頁)
劉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待所有準備工作就緒後,令人矚目的時刻終於來臨!一臺臺威武雄壯的拋石機、投石機被穩穩地放置在土臺上,而弩車弩炮也各就各位,根據其射程的遠近精準排列。這些強大的武器彷彿一群蓄勢待發的猛獸,只待一聲令下便會展現出無與倫比的威力。
然而,這還不是全部。其餘的土臺則成為了秦軍眾多弩手們的絕佳射擊陣地。其中,蹶張弩和腰引弩等強勁弓弩成為主力。透過合理佈局,使得這些弩手能夠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當他們站在土臺上時,與巴比倫城牆之間的高度差距明顯縮小,從而憑藉著弩弓的超遠射程輕鬆壓制住城頭上的敵軍防守力量。
可以想象,一旦戰鬥打響,那漫天飛舞的巨石、箭矢將會如雨點般傾瀉而下,給敵人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和實際傷害。而這一切背後,離不開每一個參與者的辛勤付出與智慧結晶。
在那古老而神秘的巴比倫城中,守衛者們心中無比清楚,他們根本不具備與強大秦軍在野外正面交鋒的實力。回想往昔,只因狄奧多特二世下達的指令,他們才不得不出城牽制秦軍。然而自那以後,他們便一直龜縮於城內,竭盡全力地強化著城防工事。
安息與秦國之間已經歷經多年戰火洗禮,透過不懈努力,安息成功仿製出眾多投石機。儘管這些投石機在射程以及威力方面,與秦軍相比仍有天壤之別,但將其運用到守城戰中時,給秦軍造成的傷害依舊不容小覷。
正因如此,秦軍在與安息的戰鬥中進展遲緩。缺乏充足的攻城器械,僅僅依靠士兵們的生命和長期圍困來奪取一座堅不可摧的城池,實在是困難重重。
值得慶幸的是,在這個時代,除了偉大的大漢帝國之外,能夠容納十萬以上居民的城市已堪稱大城,擁有二三十萬人口的更是屈指可數的巨型城市。這種情況使得攻城變得相對容易了一些。
此外,這些國家尚未構建起如同大漢那般完善的翁城、羊馬牆等守城建築體系。否則,倘若面對的是與大漢同等規模且防禦完備的城市,恐怕此時秦國連幾座城池都難以攻克。
西方人大肆宣揚稱巴比倫這座城市乃是“百門之都”,然而當劉胥親自巡視一圈後卻驚訝地發現,實際上僅有區區十二座城門而已!倘若果真如他們所言擁有多達一百座城門,那麼這城牆豈能堅固如初呢?如此眾多的門洞,豈不是如同一張巨大的篩網一般,任誰皆可輕易攻入城中。
再者而言,就算真有一百座城門,又該如何進行防守呢?恐怕就會變得毫無防禦可言,與不設防無異。
誠然,這座城市的確被劃分為東西兩個城區,但傳聞中的那座連線兩地的宏偉大橋並未現身眼前,取而代之的僅僅是一座簡陋的浮橋。仔細想來倒也不難理解,畢竟面對數百米寬的滔滔大河,想要修築起穩固的橋樑談何容易啊!且看我們華夏大地的黃河,即便有史書記載以來,在黃河之上首次成功建造鐵橋也要等到明朝時期了;而那聞名遐邇的蒲津渡,自古以來所使用的始終都是浮橋。
此外,所謂城牆寬闊得足以容納四匹馬拉著的馬車並駕齊驅,更是無稽之談。事實上,其寬度僅夠四五人同時並肩透過罷了。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確實存在著內外兩座城牆,外城由夯實的泥土築成,內城則採用堅固的石塊砌就。
說來真是奇怪得很吶!劉胥自踏上西域那片廣袤土地展開徵伐以來,所遭遇的包磚城牆簡直寥寥無幾。通常情況下,只有那些強大國度的王城才會在宮城亦或內城部分採用這種建築方式,而其餘地方所見大多皆為夯土牆而已。
待行至中東一帶時,倒是能見到更多以石頭堆砌而成的城牆,但磚頭仍舊難覓蹤跡,且始終未能尋覓到大規模燒製磚塊的磚窯所在。此地的建築材料竟與西域頗為相似。
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的夯土牆與漢人所用大相徑庭。既未曾進行蒸土處理,亦不曾懂得如何製作三合土,如此一來,兩者在防禦能力方面可謂有著天壤之別。
想當年,秦國的少府考公室曾與大漢的少府展開多次通力協作。雙方一同親身驗證過投石機對於大漢常建夯土牆所能產生的巨大威力。相較之下,大漢的夯土牆比之其他各國顯得異常堅韌,簡直令人難以置信。
追根溯源,箇中緣由在於大漢會於夯土之中巧妙地新增蛋清、糯米灰漿之類的強效粘合劑。而且經過蒸土之後,土壤便不再適宜植物生根發芽,正是憑藉這些獨特手段,方才成就了這般堅韌不拔的奇妙效果。即便歷經悠悠歲月,直至後世兩千餘載,仍有部分得以完好儲存下來。
伴隨著不斷向西
《大漢西征路線》 第191章 巴比倫沒有花園(2)(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