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服飾制度(1) (第1/2頁)
劉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秦國國土多屬於熱帶、中東地區,風沙大,早晚溫差大,秦國的服飾在擴張中一點點改變,主要服飾還是繼承自大漢。
大漢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單衣)、襦(短衣)、裙。漢代因為織繡工業很發達,所以有錢人家就可以穿綾羅綢緞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長褲,貧窮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漢朝的婦女穿著有衣裙兩件式,也有長袍,裙子的樣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秦國除了皇室和朝廷官員,大部分人選擇了短衣長褲或者一體式的袍子作為日常穿搭。
又因為大量蠻夷的存在,和炎熱的環境,背心、短褲等服飾在印度等地出現。
漢代服飾的職別等級,主要是透過冠帽及佩綬來體現的。不同的官職有不同的冠帽。因此,冠制特別複雜,有16種之多。
秦國適應環境,在官帽上增加圍帽等物,防風沙防曬。高頂寬簷,帽簷一週通常會戴上薄而透的面紗,既防曬又增添了一種朦朧的美感。
漢代的鞋履也有嚴格的制度,凡祭服穿舄、朝服穿率、出門穿屐。婦女出嫁,應穿木屐,還需在屐上畫上彩畫,繫上五彩的帶子。
不過因為沙漠的原因,人們出行時多選靴子,秦國便在靴子上做了新的制度。
秦國繼承漢代的冠是區分等級地位的基本標誌之一,主要有冕冠、長冠、委貌冠、爵弁、通天冠、遠遊冠、高山冠、進賢冠、法冠、武冠、建華冠、方山冠、術士冠、卻非冠、卻敵冠、樊噲冠等16種以上。
冕冠,是皇帝、公侯、卿大夫的祭服。冕綖長一尺二寸(合2796厘米,漢尺一尺合0233米),寬七寸(合1631厘米),前圓後方,冕冠外面塗黑色,內用紅綠二色。皇帝冕冠十二旒,系白玉珠,三公諸侯七旒,系青玉珠,卿大夫五旒,黑玉為珠。各以綬采色為組纓,旁垂黈纊。戴冕冠時穿冕服,與蔽膝、佩綬各按等級配套。
長冠,漢高祖劉邦先前戴之,用竹皮編制,故稱劉氏冠,後定為公乘以上官員的祭服,又稱齋冠,形式與長沙馬王堆一號西漢墓出土木俑所戴鵲尾冠相似。配黑色絳緣領袖的衣服,絳色褲襪。
委貌冠,長七寸,高四寸,上小下大,形如覆杯,以皂色絹制之,與玄端素裳相配。公卿諸侯、大夫於辟雍行大射禮時所服。執事者戴白鹿皮所做的皮弁,形式相同,是夏之毋追、殷之章甫、周之委貌的發展。
爵弁,廣八寸,長一尺六寸,前小後大,上用雀頭色之繒為之。與玄端素裳相配。祀天地五郊,明堂雲翹樂舞人所服。爵弁也是周代爵弁的發展。
通天冠,高九寸,正豎頂少邪,直下為鐵卷,梁前有山,展筒為述。百官月正朝賀時,天子戴之。山述就是在顏題上加飾一塊山坡形金板,金板上飾浮雕蟬紋。
遠遊冠,制如通天冠,有展筒橫於前而無山述。諸王所戴,有五時服備為常用,即春青、夏朱、季夏黃、秋白、冬黑。西漢時為四時服,春青、夏赤、秋黃、冬皂。
高山冠,又稱側注冠,直豎無山述,中外官謁者僕射所服,原為齊王冠,秦滅齊,以之賜近臣謁者。
進賢冠,前高七寸,後高三寸,長八寸,公侯三梁(梁即冠上的豎脊),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兩梁,博士以下一梁。為文儒之冠。
法冠,又稱獬(xie音械)豸(zhi音質)冠,獬豸一角,能別曲直,故以其形為冠,執法者所戴。楚王曾獲此獸,製成此冠,秦滅楚後賜執法近臣,漢沿用為御史常服。
武冠,又稱武弁大冠,諸武官所戴,中常侍加黃金璫附蟬為紋,後飾貂尾,謂之趙惠文冠,秦滅趙以之賜近臣,金取剛強,百鍊不耗,蟬居高飲清,口在掖下,貂內到悍而外柔縟,漢貂用赤黑色。
武官在外及近衛武官戴鶡冠,在冠上加雙鶡尾豎左右,“鶡者勇雉也,其鬥對一,死乃止。”鶡是一種黑色的小型猛禽。亞細亞北方“斯克泰人”帽以及“高句麗人”的折鳳冠,形狀像弁,均插羽為飾。
建華冠,以鐵為柱卷,貫大銅珠九枚,形似縷鹿,下輪大,上輪小,好像漢代盛絲的縷簏。又名鷸冠,可能以鷸羽為飾。祀天地五郊,明堂樂樂舞人所戴。
方山冠,亦稱巧士冠,近似進賢冠和高山冠,用五彩縠為之,不常服,惟郊天時從人及鹵簿(儀仗)中用之。概為御用舞樂人所戴。
術士冠,漢制前圓,吳制差池四重,與《三禮圖》所載相合,是司天官所戴。
卻非冠,制如長冠而下促,俗稱鵲尾冠
《大漢西征路線》 第32章 服飾制度(1)(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