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部分 (第1/4頁)
擊水三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初,夏侯玄、何晏等名盛於時,司馬景王亦預焉。晏嘗曰:“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夏侯太初是也;惟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司馬子元是也;惟神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吾聞其語,未見其人”。蓋欲以神況諸己也。
何晏認為夏侯玄看問題深刻,能精通哲理;司馬師遇事見微知著,能建立事功。但都比不上自己能達到不行而至、不謀而成的神化地步,實際上,這不過空口說大話罷了。
何晏的著作有《論語集解》10卷、《道德論》2卷、《集》11卷。
王弼,字輔嗣,山陽高平(今山東微山縣西北)人。祖凱,是著名文學家王粲的族兄。劉表以女妻凱,生業,即弼父。王粲家多藏書,粲亡後,其書悉歸業。故弼少時得博覽群書。弼生於黃初七年(226年),死於嘉平元年(249年),壽止二十四歲。晉初何劭給弼作傳說:
弼幼而察慧,年十餘,好老氏,通辯能言。父業為尚書郎。時裴徽為吏部郎,弼未弱冠,往造焉。徽一見而異之,問弼曰:“夫無者,誠萬物之所資也。然聖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無已者何?”弼曰:“聖人體無,無又不可以訓,故不說也。老子是有者也。故恆言無(《世說》“無”作“其”)所不足。”尋亦為傅嘏所知。於時何晏為尚書,甚奇弼,嘆之曰:“仲尼稱後生可畏,若斯人者,可與言天人之際乎?”
上面的引文可以說明:(1)“無”是萬物產生的本原,這看法已為當時一般學者所承認。(2)王弼言孔聖人是能夠體會“無”的。只因“無”不可用言語來表達,所以孔子不肯致說;老子是承認“有”的作用的,只因他對“無”的看法有所不足,所以總談之不休。照王弼這樣解釋,儒家孔聖人倒成了道家的祖師,而老子對“無”的認識反而不如孔子。表面上是稱道孔子,實際是借孔子以提高玄學的地位。王弼口頭上說老子對“無”的體會有所不足,實際是說老子不如他,他要發展和完善老子的學說。(3)當時何晏已經貴為吏部尚書,在學術界聲名藉甚,可是他一見到王弼就大為欣賞,認為他可以與自己共同探討“天人之際”。這是因為他們在哲學觀點上基本一致的緣故。
何晏和王弼繼承了老子的客觀唯心主義理論。把“無”作為哲學的最高範疇。《晉書》卷43《王衍傳》言:
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莊,立論以為: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無也者,開物成務,無往不存者也。陰陽恃以化生,萬物恃以成形,賢者恃以成德。不肖者恃以免身。故無之為用,無爵而貴矣。
以上記述說明何晏、王弼是玄學的倡導者。正始元年(240年),王弼還只有十五歲,何晏那時年在半百左右,王弼所以能進入尚書檯為郎,是由於何晏的援引。從玄學倡建而言,何晏之力為多;以玄學的實際成就言,王弼後來居上。
王弼的主要著作有老子《道德經注》2卷、《周易注》10卷、《論語釋疑》3卷、《老子指略》(輯佚)、《周易略例》。
王弼、何晏的玄學與兩漢神學目的論有顯著區別。兩漢神學目的論是被陰陽五行、讖緯迷信神秘化了的儒家思想。玄學則在繼承和發展道家思想的基礎上,援道入儒,調和儒道。兩漢神學目的論表現為宗教式的教條,而玄學則表現為思辨性的論理。所以無論從中國古代理論思維的發展過程看,還是從中國古代哲學史的角度看,王、何玄學都有值得研究的價值。
王弼雖然祖述老子,但二者亦有所不同。老子關於有無問題的討論主要從天地萬物的起源著眼。關於天地萬物的起源,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曾以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元素或陰陽二氣等來說明,而老子則以無形無象、不可名狀的“道”或“無”作為生成萬物的根源。這是老子“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客觀唯心主義理論。王弼的基本觀點是“以無為本、以有為末”的本體論。“以無為本”與“有生於無”是有區別的。王弼認為“無”既然無形無象,它就不能獨立自明,而必須透過“有”(具體事物)才能被人瞭解,所以“無”必須存在於天地萬物之中,而成為天地萬物賴以存在的共同根據。王弼認為“有生於無”,並非如母生子那樣“出即離矣”。“無”和“有”,既不能在時間上分先後,也不能在空間上分彼此。它們只是本末和體用的關係。所以王弼說:“有之所以為利,皆賴無以為用也”。這是說:萬物所以各能表現出其效能和作用,都是靠了無這個本體。王弼說過:“萬物萬形,其歸一也。何由致一,由於無也”。言萬物雖有萬形,最終只能迴歸它們的共同根本—
《三國史話讀後感1000字》 第47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