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部分 (第1/4頁)
博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本來隸屬於黃得功的左協和右協兩個總兵不由分說,衝進船內,背上了弘光帝就向劉良佐投降。
劉良佐立刻把這位南明帝王交給清軍,附一紙條:獻上皇帝一枚!
多鐸把弘光帝押送北京,打入囚牢。轉年五月,這位貪淫好色的南明皇帝被殺於北京,結束了他可恥可惡的一生。
一年之前,弘光帝在南京登基之初,不僅保有半壁江山,而且名義上受其統轄的軍隊有近百萬之眾(高傑四萬,黃得功三萬,劉澤清三萬,左良玉八十萬,安慶、鳳陽、淮安駐軍三萬,黃斌卿二萬,李成棟四千),即使刨去各軍虛報的水分,六十萬軍隊的人數肯定沒有問題。而且,明軍可挾正朔必復之威,懷哀兵必勝之心,如果同心協力,君臣協睦,即使恢復不了全部疆土,保住半壁江山應該是綽綽有餘。
從力量對比看,雖然明軍中有不少昔日的“賊軍”和諸路雜牌,但清軍也好不了哪裡去,其中也有不少首鼠兩端、惟利是圖的漢軍。假使弘光帝是才能平平的庸主,有史可法、黃得功一班忠臣良將內外護持,偏安一隅保持明系一脈還是非常可能。偏偏這一幫人上昏下暗,只知爭權奪利,大敵當前仍舊沉湎酒色財氣。所以,再有二十個史可法,也難保弘光朝不亡!
嘉定三屠百姓切齒
——李成棟親手策劃的大屠殺
南明弘光朝覆亡後,以錢謙益為首的朝臣多送款迎降,勸多鐸說:“吳地民風柔弱,飛檄可定,毋須再煩兵鋒大舉。”雖然文人無骨,此話水分也不是太大。除了太倉農奴為了搶奪先前的主人造過幾次反外,江南大地一時還真沒什麼對清軍太大的襲擾。各地鄉紳為了自保,也紛紛在城牆上大書“順民”二字。錢謙益與各地鄉紳的信中也稱大清“名正言順,天與人歸”。尤其是對揚州大屠殺的恐懼,一向生活安逸的江南人民在心理上確實產生了極大的震撼,開始認真思考頑強抵抗後的毀滅後果。
讓人極其駭震的是南京和揚州的結果昭然在目——“揚州十日”殺了八十萬人;南京在弘光跑後由趙之龍、錢謙益等人手捧明境圖冊和人民戶口向清豫王多鐸行四拜禮獻降,二十餘萬兵馬束手投降。清軍兵不血刃,果然沒有大行殺戮——這兩種截然不同的遭遇確實為江南士紳民眾在心理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日本人在1937年的南京大屠殺實際上也是天皇裕仁和日本大本營默許的,其最先目的也是想效仿滿清當時的大屠殺以達到“震懾”中國人心理的目的。殊不料,世易時移,中華民族心理日益堅強,大屠殺反而更加激起同仇敵愾之抵抗決心)。
偏偏就在此時,清廷忽然下了一道“剃髮令”。本來,在1645年6月,清豫王多鐸還下過一道命令:“剃頭一事,本國相治成俗。今大兵所到,剃武不剃文,剃兵不剃民,爾等毋得不遵法度,自行剃之。前有無恥官員先剃求見,本國已經唾罵。特示。”但僅僅過了一個多月,攝政的多爾袞下令所有漢人都必須剃髮,“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
而這一忽然而來並導致數百萬人頭落地的命令,竟源於一個無恥之極的漢族降臣孫之獬。
孫之獬,山東淄川人,明朝天啟年間中進士。此人因人品低下,反覆無常,一直鬱郁不得志。清軍入關後,老哥們求官心切,是第一批搖尾乞降的漢官,並當上了禮部侍郎。為報新主提拔之恩,一時間又想不出什麼平定大計,孫之獬就走個“偏門”——主動剃髮。
孫之獬老小子前腦門一溜精光,後面也拖個大辮子,穿上一套四不像的滿服,施施然來,上朝時想博個滿堂彩。不料,當時漢人官員仍是博冠大袖,漢人裝束,見這麼一個老狗不倫不類,都心中覺得可笑又可鄙,揚袖把他排擠出班;滿族官員自恃是統治征服民族,也都紛紛腳踢笑罵,把他踹出滿班。
惱羞成怒加上氣急敗壞,孫之獬下了朝後就立馬寫了一道奏章,向清世祖建議在全境範圍內給漢人剃髮,其中有幾句話直撓清帝(也就是當時攝政的多爾袞)心窩:
“陛下平定中原,萬事鼎新,而衣冠束髮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之從陛下也!”
清帝順治當時年僅七歲,全權大事全部由攝政王多爾袞一人說了算。多爾袞等人本來就是北方武人性格,被孫之獬這一陰激,深覺其言甚是有理。而且,早在比1644年多爾袞入關之前,滿人大學士希福已在盛京向朝廷進獻了滿文寫的遼、金、元三朝史料,想使這些過往“異族”入主中原的歷史經驗“善足為法,惡足為戒”。其中最主要的警示,就是防止上層“漢化”。特別遼、金兩朝,“
《大明朝的國土面積》 第68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