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三章 槍法春秋 (第1/2頁)
東車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二百二十三章 槍法春秋
話說張繡被陳龍火龍捲所傷,自認非是陳龍對手,遂囑咐陳到認輸。不料陳到見獵心喜,見陳龍內力雖強,說不定槍法上卻慢,遂假託張繡之言,約定與陳龍比試槍法。
槍這種武器,自有自己的演進歷史和特點,作為超長制式武器,練習者眾多,練到極致者卻是鳳毛麟角。從最初的戈,演變為矛、槊、叉、戟、槍,有著各自時代背景。槍源自我國石器、青銅器的時代,“錟木傷盜為槍”,削尖的長柄木器為槍。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各國以戰車為主戰軍種,三人或多人一組,雙方衝鋒交錯時,由於士兵站在各自戰車上,距離較遠,戰機轉瞬即逝,用戳擊的方式進行攻擊,效果會很差,如果用戈這種武器輪擊,打擊面廣、攻擊時效長,效果較好。
秦末、漢初,騎兵成為主要的突擊軍種。兩軍對沖時,速度疊加,兩馬距離較近,有的近乎正面衝擊,長戈輪擊,需要提前量,效果遠不如戳擊效果好。用戳擊類的武器,可以藉助馬勢,始終對著敵方,長時間將對方籠罩在攻擊範圍內,衝擊力大,動作小,速度快。可以說,當騎兵取代戰車的那一刻,長戈就退出了歷史舞臺。而在騎兵馬戰演進過程中,特別是蒙古騎兵崛起的年代,發現弧形馬刀一旦在馬匹一側展開,隨著馬匹速度遞增,更能順利割開皮囊、割傷對手,所以後來馬刀代替長槍成為輕騎兵武器,而使用長槍的重騎兵越來越少。
中原缺馬,步兵是主力,歷來有列陣對敵的傳統,陣列貴在同退同進,“勇者不得前,怯者不得後”,使用的統一規格的制式大槍(矛、戟)。長杆兵器在齊整、密集的陣列裡採用輪擊的方式不現實,長槍兵是步兵突擊和固守的主力兵種。例如,戚繼光是明代傑出的軍事將領,他所創造的鴛鴦陣、三才陣在抗倭戰爭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曾經創造殺敵數千,自損數人的光輝戰績。戚繼光調任北方防禦遊牧民族後,他又創造性的發明了諸多火器,士兵人手一支,導致兇悍的北方遊牧民族無人敢犯,出現了轄區無仗可打的局面。清末,火槍逐漸取代了以大槍為代表的冷兵器。大槍技藝在軍隊系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逐漸消亡。以至後來,中國需要向日本、蘇聯學習拼刺刀的技藝。兵槍講究整體配合和武器之間的生克,士兵無需學習更多的技術,戚繼光不許士兵學習單舞、花法,甚至認為士兵無需學習拳術,認為拳術無助於“大陣”。事實上,從戚家軍在抗倭戰爭中優異表現可以證明他的觀點在軍事訓練的立場是對的。
古代的單槍技術,或者叫槍法,其實都注重實用,例如二十步距離內的快速突擊練習。每人持槍二十步外,聽擂鼓,擎槍作勢,飛身上前,戳向孔中圓木(標明目、喉、心、腰、足等位置)。取勝之道不外槍進迅速以及扎槍準確。不僅是殺傷敵人,極具震撼的威勢也足以讓敵人驚駭戰慄。正所謂“槍似游龍,劍似美鳳”、“槍為諸器之王,以諸器遇槍立敗也”。
槍法作為傳統武學的重要源頭,強調“技近乎道”。槍法技巧達到某種程度後,表現出來人槍合一、寓動於靜、動微而勝速的很高境界時候,武術家自然展現出內蘊的藝術價值。槍術大師的套路、槍舞必然有些動作是與實際應用脫節的。凡是套路必有虛勢,這個問題要辯證的看,不能全盤否認。從武術發展的歷程來看,武術的根源在器械,器械的重心在大槍。且不論形意拳、八極拳、心意拳,就是用太極拳的理論來驗證大槍技術也是十分恰當的。
有的理論認為,槍法無非戳、革二技,革槍的技巧高深,鍛鍊根本是“封、閉”技術,槍術大師對槍圈的練習無終期,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直至終其一生。以靜困人等高階大槍技術在戰場實用的角度來看,還值得斟酌,但這不影響槍術大師對高深技藝的探索追求。
陳到的槍法除了祖傳,還有名師做了改良,以攔、拿、扎、崩、劈等單式,結合步伐訓練為輔助,結合高階馬術動作,形成了自己的鷹揚啄擊槍法。
除了反覆練習一撥一刺的實戰槍法,鷹揚啄擊槍法也在觀察鷹飛鷹啄方面下了很大功夫,研究如何合乎自然的增速和切換角度,實際上與百鳥朝鳳槍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宛城的命運之決鬥,就在兩個槍術大師之間展開。而陳到的判斷無疑十分正確,陳龍的內力確實要強於他的槍法,趙雲將百鳥朝鳳練到極致,加上子龍天生的快槍,沒有人會在槍法上有戰勝趙雲的信心,但加上陳龍獨有的特色內力和龍膽亮銀寶槍,就變得無比強大。
如今兩人都不用內力,陳到不相信還有人能勝過自己,自然有信心戰勝
《三國尋龍記筆趣閣》 第二百二十三章 槍法春秋(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