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5部分 (第1/4頁)

噹噹噹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π裕�憂苛送騁還芾恚��詿酥�暗拿裰��狄丫�蟠蟮贗貧�嘶醣業墓惴菏褂茫�傭�碳ち聳諧【�玫姆⒄梗�撼酢案簧檀蠹種芰魈煜攏�灰字�錟�煌ǎ�悶淥��保�35]局面的形成,應該說與這種貨幣經濟不無關係。當然,政府統一鑄錢後,消除了民間濫鑄之弊,使幣制得以穩定。自“孝武元狩五年三官初鑄五銖錢,至平帝元始中,成錢二百八十億萬餘雲”[36]。這一數字是驚人的。

大量的貨幣在中國市場上流通,也刺激了官方及民間的國際貿易。正是在此時期,漢代鑄幣傳到了域外。據考古研究,中亞出土的貴霜古幣中,就頗有與漢朝通行的銅幣相同之處[37]。而武帝時定下的銅幣規格重量約4公分,恰與羅馬銀幣單位Denarius的重量相仿[38]。這中間有何聯絡尚難確定。但從中亞大夏古國與希臘、羅馬的密切關係,以及月氏入主大夏以後又與中國開展了大規模的交通這一點來看,恐未必完全是巧合。早在西漢前期,中亞的各古國就已有鑄金元、銀元的制度,而且其金銀幣的製作較中原各地更精巧,形式也更獨特。如罽賓國“以金銀為錢,文為騎馬,幕為人面”[39]。但這種形式卻並未因為交往的密切而傳入中國。究其原委,大約可以歸因於其發行量之有限。中亞古國幣制外形多與希臘羅馬同,這一方面是因為受希臘人的長期統治,西方影響較濃厚;另一方面,這一地區與西亞、歐洲的各方面的交往比較密切,而發行這樣的貨幣正是適應了羅馬國家商品經濟的需要。漢代市場上貨幣流通量大,又自有傳統的定製,不以金銀為主要的貨幣(漢代貿易流通多用銅幣,黃金僅為稱量貨幣,且儲存價值遠大於流通價值,多用於賞賜、饋贈等)。在西域與中原的交往中,多以實物交易為主,所以西方金銀幣對中國並無多大吸引力。如此看來,武帝時期銅幣與羅馬銀幣之同重,若一定有什麼聯絡的話,也是後者受前者的影響比較多些。此外,據《史記·大宛列傳》記載,當時西域之大宛等國對待漢使的態度是,“非出幣帛不得食”,足見那裡的人們對漢朝銅幣甚為重視,其鑄幣之業受漢朝的影響,在所難免。

三、絲織業與絲綢社會功能的擴大

絲綢織造,是中國遠古勞動人民的光輝創造,是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它不僅僅在古代是中國優秀文化的主要代表,而且為豐富世界人民的生活,繁榮古代世界的經濟貿易活動起到獨特的作用。同時,它也在人類歷史發展程序的其他許多方面佔有重要的地位。恩格斯在論述人類早期的工業成就時,認為“特別重要的有兩種,第一是織布機,第二是礦石冶煉和金屬加工”[40]。上一節已經說過,中國漢代的冶煉鑄造業的成就是世界領先的,而紡織業所達到的高度又遠遠超過了冶煉和鑄造之業。中國絲綢織造技術的發明和完善,比恩格斯頌揚的歐洲的織布機的發明早得多。以絲綢為先導的中西交往,早在漢代就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經濟活動了。

我國古代的絲織業源遠流長。據比較慎重的看法,到漢代,我國絲綢織造史已達一千餘年[41]。由於漢代農業生產力的顯著提高,刺激了紡織業的發展,官營、私營紡織業這時皆已頗具規模。西漢未央宮設有東、西兩織室,每年生產費用高達五千萬錢[42]。這個直屬中央的工場到東漢時仍有重要經濟地位。

BOOK。▲虹橋▲書吧▲

第15節:第2章漢代社會對外開放的經濟基礎(5)

在民間,紡織業更是十分普及。西漢張安世擁有一私家作坊,其“夫人自紡織,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43],以至富比大將軍霍光。《西京雜記》載,鉅鹿陳寶光家出品散花綾,馳名全國,一匹值萬錢,是高檔的名牌產品。

漢代蜀地,不但盛產蜀布,而且“自造奇綿”[44],名噪天下。在成都設有錦官城[45],專管織錦生產,其地位與鹽鐵官齊。此外,漢代由於農業生產向西北地區擴大,那裡的蠶桑絲織業也在迅速地發展。1971年呼和浩特發掘的漢壁畫中便有女子採桑圖[46]。河西走廊不僅是傳播絲綢文明的通道,也是農桑茂盛、絲業發達的經濟重地[47]。

由於政府對農桑的重視和民間絲織業的高度發展,漢初絲綢的產量和質量就已經比前代有了相當顯著的提高。

絲帛是漢代政府的一項主要經濟收入,各地貢賦也以紡織品為多。《史記·平準書》載,僅在元封元年,武帝巡視南北,“所過賞賜,用帛百餘萬匹”。且僅一年間政府便在各地徵收帛達五百餘萬匹,按全國人口平均

《中國與羅馬的關係》 第5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