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2部分 (第1/4頁)

噹噹噹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如果說中原地區經濟、文化的高度發展是漢代社會迅速走向開放的內部動因的話,那麼西域各少數部族的上述兩個重要社會特點,便構成了中國透過中亞地區與西方世界廣泛接觸和聯絡的良好外因。即使是“不屬都護”的貴霜,它有與眾不同的經濟結構,有較為發達的希臘古典文化的深刻背景,但在漢帝國強大政治攻勢和先進文明的震懾之下,也以中介者的身份,參加到這一開放、交往的宏大潮流中來。它本身所表現出的許多特點,如它對東西方文明的相容幷蓄,它在地理上是國際交通的十字路口等,一方面使它繁榮了自己的經濟生活,另一方面,從廣義上說,它已成為中國社會對外交往這個更大的社會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漢朝的“歲奉貢獻”,正是這樣的一種體現。

三、帕西亞帝國與中西交通的關係

公元前3世紀,幾乎與巴克特里亞地區從塞琉古王朝中獨立出來的同時,從北方草原南下的一支部落,來到裡海東南部地區,在一個叫阿薩西斯(Arsaces)的首領的組織下,這個部落與當地人共同發動了一場革命,推翻了塞琉古王朝在伊朗高原的統治,建立起一個新的帝國——帕西亞(Parthia)。而Arsaces王朝的名聲,沿著亞歷山大東征的路徑,傳到中亞,繼而又傳入中原,似即中國史籍中所稱的“安息”之音源。

帕西亞這個強烈反希臘化的帝國,在西亞的廣大地域上維持了470餘年(公元前247年~公元226年),但它真正比較強大的時期是從米特拉達悌(Mithridates)一世(公元前171年~前138年)在位時開始的,他與阿塔班努斯(Artabanus)二世(公元前128年~前124年)的東征西伐,將整個伊朗高原和西亞兩河流域都納入帕西亞版圖。

如果我們用歷史的眼光,從帕米爾高原向東西兩方看去,就會發現兩邊的世界都在發生著類似的變革:漢朝政府正在征伐匈奴,並且開展了對西域的交通,使天山南北的廣大地域歸入了中國的版圖;在中亞,月氏部落正在進行第二次遷徙,他們急促地驅趕著畜群,由伊犁河畔來到阿姆河、錫爾河流域,與當地希臘化土著和南下的塞種發生衝突、混合,不久後貴霜翖侯統一了各部,建立了大帝國。

我們可以看到,在中原、中亞和西亞這幾個地區,文明的起源、發展的程度本來有很大的差別。但這一時期,似乎有一股無形的力量,使萬里之遙的亞洲大陸上,發生著近乎同步的社會變化。

如果說漢朝政府的對外政策在中亞社會進步中起到槓桿作用的話,那麼中亞民族的遷徙,以及在各個方向上、各種形式的貿易交往活動的開展,對於帕西亞又產生什麼樣的影響?這是本節要討論的問題,因為這個問題,實際上是與中西交通的發展有機聯絡在一起的。

首先是帕西亞與羅馬國家的關係和特點。

帕西亞部族從塞琉古王朝中脫穎而出,並未以自己的獨立地位為滿足,而是著力從事對外徵略。數十年間,竟發展成為一個世所矚目的強大帝國。它對於西方的羅馬國家,對於東方的巴克特里亞及以後的貴霜帝國,一直是一個難以克服的政治力量;它也像一具巨大的屏障,阻隔在中亞與歐洲之間。

建立帕西亞帝國的牧民武士們,從一開始就對這裡的希臘化作風表示出不能容忍的態度。他們不但在各方面抵制西方的傳統,而且對西部的羅馬國家始終採取強硬的對抗政策。而羅馬則為了自己的利益(這種“利益”是多方面的,例如:為了擴大疆域;為了開展和壟斷世界貿易;甚至羅馬將領克拉蘇為了建立起自己的武功,以便與其他兩巨頭在政治舞臺上抗衡,等等),也不斷向帕西亞發起侵略性的進攻。這樣,雙方都將對方視為自己生存、發展的最大阻礙。許多羅馬的著名人物,如龐培(Pompey)、安東尼(Antonius)、圖拉真(Trajan)、奧裡安(Orian)等,都曾參加過羅馬對帕西亞的戰爭。公元前53年,克拉蘇甚至戰死在帕西亞戰場,他的首級被送到帕西亞王奧羅德斯(Orodes)的殿堂上[126]。公元前36年,安東尼再侵帕西亞,被後者打得落花流水,狼狽而逃。此後雙方戰爭不斷,各有勝負,相持於兩河流域,直至公元3世紀帕西亞為薩珊王朝所取代。從帕西亞的經濟基礎來看,它能夠在這麼長的時間裡,有效地抵制西方最強盛的羅馬帝國的進攻,實在稱得上是一個歷史奇蹟。

虹橋門戶網。

第38節:第3章兩漢時期的西域社會與中西交通(17)

羅馬

《中國與羅馬氣候對比圖》 第12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