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十九話 三賢約二事,四五分七九 (第1/2頁)

舊時筆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天上乘“紅顏”急奔三、兩日,終到璧江,下馬後,拿出那副畫,望畫道:“朱姑娘,到了。” 紅顏駿馬頃刻消失,朱姑娘出來,伸了伸懶腰,四顧一番,此時五月黃昏,正見璧江好景!一鑑碧波,送風習習,江山重疊,水天一色。九嵩山倒影璧江,如一副畫軸展開鋪向天際。九嵩山下,千樹垂綠鬢,萬花照紅顏,遠波粼粼,鬱郁依依青青;璧江水上,彩霞掛流虹,碧川望河漢,長煙沉沉,悠悠浩浩遠遠。遠天高山長流水,共彰九牧好河山! 辛夷道:“還真是璧江呢。”忙抱出天相,讓他也觀望欣賞一番,而後玉手一揮,一排竹筏落在璧江上,率先躍上,與天相併排坐於前端,道:“順流而下,足夠時間給你講了。” 天上躍上,立於竹筏後端,望著漸漸後退的一座大城,問:“那就是良穆都嘛?” “就算沒看到城名,難道還沒看到城門上呈現一個‘山’字嗎?”說到這,辛夷嘆了一聲:“其實,前人真的很團結,不然也不可能取得上古之戰的勝利,就拿伊水、璧江來說吧。伊水、璧江本不存在,是良穆都的先賢用山巒之力在九嵩山修築了河道,才使九嵩山的千萬條涓流彙集而來。前天我已說過,伊水過原睦邑、荊木邦,璧江過永牧州、雨幕府,加上良穆都本身,兩條河流的確滋養了半個九牧。可做這事的先賢沒有以此居功,眼下的良穆都卻自稱‘舊時二水發源地,從來山巒地相都’,真是不肖子孫。” “前半句倒好理解,可這後半句?” “說的是地相道,俗稱‘山巒之力’。你可理解成境界更高的土之力。” “你已幾番提起土之力,那是什麼?” “九牧共有九種道法,土之力便是其中之一。要說這九種道法的來歷,我先問你,這兩天沒有發現什麼不同尋常的地方嗎?” “在來璧江的路上,我沿路也經過幾個城鎮,可它們彼此間的距離都在百里以上。” “和你看到的一樣,九牧九城都下轄十幾個郡。每一城所轄的十幾郡之所以都分得很開,是因為早先時人們的食物主要是野果和野獸,若離得太近,就不能養活城民了,則容易發生衝突,就和許多年前一樣。許多年前,正是因為爭奪匱乏的食物,九牧大地上的人們,開始了互相征伐,而且這種征伐的腳步看不出休止的跡象,最終使無數魔煞、兇獸問世。那時,九牧的人獸不通道法,幾年時間,九牧就改天換日,人獸成為階下囚,被魔煞和兇獸任意欺凌。暗無天日的生活持續了幾百年,在此期間,魔煞、兇獸中出現了一個實力高絕的大魔王,他施行唯我獨尊的策略,要將人變作魔煞,獸變作兇獸。” “那後來如何?” “九牧九大家族聽過嗎?” “沒有。” “當時的人與獸沒人敢於反抗,也沒有資本反抗,就這樣準備接受將成為魔煞、兇獸的事實。可還是有極少的人不願向大魔王屈服,具體來說是九個人,來自天南地北的九個人一起去了九嵩山,用自己的死發出了反抗的呼聲。他們死得悲壯,死得慘烈,死得毫無價值,可正是這心甘情願的死,喚醒了沉睡中的天地之道。那一夜,九嵩山上日月同天,三種植物應氣而生,化身成人,便是後人稱之為三賢的松、竹、梅。三賢歷經多年,教會世人與天地共鳴,使得九個人的後代各自領悟了一種道法,極沐寒的寒氏一族領悟了召喚道,冰目原的冷氏一族領悟了咒語道,海慕濱海氏一族是契約道,永牧州雍氏一族是陣法道,荊木邦荊氏一族是金之力,原睦邑的原氏一族是木之力,雨幕府鬱氏一族是水之力,駐暮城祝氏一族是火之力,良穆都梁氏一族是土之力。這便是九牧的九大家族和九種道法。” “聽說聖獸個個修為不凡,那他們的道法是什麼呢?” “也可以認為是九牧九道。”辛夷再接前言道:“時間來到三十二年前,九牧迎來了與大魔王的生死之戰。當年大決戰,去者共有人七十二,聖獸三十六,可歸來者十不足一。犧牲的修道者,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為九牧帶來了清平。可正因為此,使人們認為,修道是一條不歸之路,從那以後,世人懼怕修道,無人願修道。有傳唱歌謠為證: “修道好,要修道,連篇累牘載豐功,罄竹難書青史名。追功名,立功名,一家老小渾不顧,走他不歸路。 “追功名,熱血盡,熱血盡,意不盡:昨晚幽魂渡黃泉,夜半音容越陰山,九夏芙蓉託遺孤,三春楊柳拄佝僂。 “立功名,屍骨寒,屍骨寒,心掛牽:明朝此身膏荒野,他年墳前逐流螢,累累黃土長寸草,蒼蒼松柏奉椿萱。 “永世負恩情,換得大功名。莫說萬古傳,且看三兩年,偉烈豐功誰問津?落一個,斷碣殘碑枕清霜,大好河山付燕鶯!” 天上道:“只有忘憂,才能安樂。當年慘烈,人們不願回首,修道路遠不歸,人們不願再涉足,也在情理之中。可是否清平不是是否修道決定,而是

《雪上加霜的近義詞》 第十九話 三賢約二事,四五分七九(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