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23部分 (第1/4頁)

希望之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黃埔第3、第4、第5期:劍把塗漆為棕色。所見多把劍的劍身字型和佈局也不同。

黃埔第1至第5期“中正劍”在材質、制式、花紋、圖案及字的內容和排列上有基本的規定,但不同的劍體仍有不少差別,說明劍不是機器生產線製造,而是作坊式生產,工藝水平不高。因為黃埔第1至第5期是在廣州舉辦,當時廣州商業比較發達,但工業生產水平比不上南京、武漢等地,劍的製造工藝水平也相應比較落後,並且當時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國民政府只是以廣東為根據地,用於這方面的經費有限。在發放時間上,黃埔第1期1924年底畢業,1925年初發放畢業證書,劍柄上書的是“1925”;黃埔第2期1925年8月畢業,是年底發放畢業證書,劍柄上書的是“1926”;黃埔第3期、第4期、第5期都與1926年有關,所以劍柄上都書寫“1926”(第3期1924年冬招生,1926年1月畢業;第4期1926年1月進校,10月畢業;第5期1926年3月將原已編入第4期而未升學的入伍生改為第5期學生,後再補充學生,1927年8月在南京舉行畢業典禮)。

黃埔第6期:與第1至第5期的劍樣式不同。劍柄、劍身、劍鞘的材質以鋼為主,外形也比較精緻,工藝接近現代水平,工廠機器生產。黃埔第6期時,國民政府已經過北伐,在南方各省掌權,財力大增。黃埔軍校在南京、武漢、南昌、長沙設立了分校,而武漢等地的工業在當時已有較高水平,尤其是鋼鐵冶煉和兵工生產更發達,因此本期“中正劍”的材質和工藝水平都有相當的提高,外觀也有很大的不同,更為精緻。

在目前所見“中正劍”中,最為名貴的是一柄將軍佩劍,為黃埔軍校第9期畢業生繆鼎勳(毅夫)將軍佩劍。繆鼎勳畢業後,曾任南京國防部第3廳少將處長、東南軍政長官公署少將處長。該劍系在軍校原發“中正劍”基礎上更加美觀的裝飾加工,也可見主人對這把劍倍加珍惜和愛護。劍柄由珍貴的玳瑁材料包裝製成,劍柄兩面的中央部位及柄頭均包有一層鍍金材料,上面鐫刻著3朵工藝精湛的梅花圖案。劍柄與劍鞘上鐫刻的絕妙花紋,其精細程度比頭髮絲還要細緻,工藝精度之高,歎為觀止。

抗日戰爭時期的蔣介石黃埔第17期:劍的質地為銅,劍鞘的頂端和尾梢刻有精美的花紋,正反兩面都刻有字,一面刻有“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十七期畢業紀念”,另一面刻有“校長蔣中正贈”。劍身長34厘米,刻有本人的姓名及“成功成仁”等字樣。2003年4月,時已70多歲高齡的黃埔軍校第17期畢業生葉春敘老人,得知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徵集黃埔軍校文物後,主動捐贈出了他所擁有的畢業紀念物——佩劍。葉是浙江龍游縣人,他回憶說,這把“中正劍”在他1941年畢業後就一直放在親戚希唐村的七奶奶家,他自己則跟隨部隊輾轉各地。1949年,他回老家務農,忘了這把佩劍,七奶奶則將佩劍放在自家房屋的頂樑上,直到去世都沒告訴葉春敘。20世紀70年代末,七奶奶家修房子時,這把佩劍才重見天日。

黃埔軍校各地分校也發佩劍。1926年武漢分校佩劍:存世實物發現有“武漢分校成立紀念”的“中正劍”,印證了當時在分校成立時存在製作贈劍的情況。此劍上刻有“673”的序號,為劍的編號,可見當時其製造量在1000把以下,能完好地儲存至今,十分珍貴。1936年廣州分校佩劍:劍鞘、劍柄共長40厘米,劍柄為玳瑁殼包木,再以包銅護殼,長12。5厘米。劍刃鋼質長24。7厘米,鞘鐵包銅長27。5厘米。劍為半機器半手工製造,設有劍機,拔劍須按下劍機。其劍柄銅套兩面各鑄有“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廣州分校成立紀念”及“校長蔣中正贈”字樣,劍刃兩面刻有“成功成仁”等字樣。

另外,此時期的國民黨軍院校,如炮兵學校、軍需學校、輜重兵學校、通訊兵學校、憲兵學校、防空學校、特種兵聯校等,也給本校的畢業學生頒發過佩劍,但其劍的價值則比黃埔劍遜色多了。

“軍人魂”短劍是國民黨軍官列裝的物件,民國期間曾經風行於軍隊中,而得以儲存到今日的“軍人魂”劍已是百不存一,稀如鳳毛麟角。新中國成立以來,聲勢浩大的鎮反運動,加之“文化大革命”,對本已稀少的“軍人魂”劍,無疑是一次次毀滅性的打擊。可以想象,僅是1958年大鍊鋼鐵時,這些短劍大多化作爐中鐵水。如今,僅在一些大的博物館,或收藏者手上,時有散見一兩柄。

2004年黃埔軍校80週年校慶時,在黃埔軍校的故鄉—

《一個人窮遊中國黃埔軍校》 第23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