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1/4頁)
冬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給別人代工。他們可以到中國設廠,利用當地廉價勞動力降低成本,但外設工廠大多是獨資的,不讓別人插手管理。郭臺銘卻硬是敲開了日本公司的大門,把索尼遊戲機和手機的訂單都拉了過來。我做的產品質量好,讓你橫豎挑不出毛病來,價格又便宜得讓你不可想象,有什麼理由拒絕我呢?何況近幾年索尼公司的日子並不好過,降低成本是解困的必經之路。
富士康集團的事業群大多以產品的名稱命名,但有一個事業群卻起了一個奇怪的名字:“競爭產品事業群”。實際上這個事業群是專門開發與別人競爭、從別人手裡搶單的產品的。
從1993年起,自時任富士康副總裁的戴正吳接手“競爭產品事業群”,這個名字就沒有改過。2000年,郭臺銘將其改名為“CPBG”,英文的意思還是“競爭”。郭臺銘是要大家不要忘記“競爭”的理念和精神。戴正吳說:“CPBG如果忘記‘競爭’本色,就等於失去了靈魂,很容易衰敗。物競天擇,優勝劣汰,就是最佳的詮釋。”2001年,IT行業不景氣,戴正吳在為新員工培訓講話時表示,競爭產品事業群的目標就是搶訂單:“你們現在來競爭上班,訂單就有了嗎?不容易,對不對?你們能上班,訂單是靠爭取來的,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臺灣正在面臨不景氣,很多公司都深具實力,但就是少了訂單。臺灣要爭取訂單,要用策略,怎樣服務好客戶,怎樣培養好自己的技術能力,用怎樣的策略拿下這個訂單,這些都是各公司面臨的挑戰。富士康在2001年這樣不景氣的情況下,仍然要繁榮成長,這可大不一樣啊!這還是體現了競爭的精神與挑戰的鬥志。”富士康需要競爭。
戴正吳又說:“我剛進公司時,公司在臺灣‘1 000強’還沒有排上名,第二年排到997名,經過了14年,2001年我們就是臺灣第一名了。這就是挑戰的結果,也是競爭的例證!不是掛在嘴上的‘挑戰’與‘競爭’,而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和代價。”競爭產品事業群就是瞄準有潛力的產品,開發製造,爭取訂單;訂單量上來了,就轉移到別的部門去做,競爭產品事業群再做新的產品。因此,在富士康,競爭產品事業群做的產品種類最多。戴正吳說,我們轉出了很多產品,同時也轉出了很多優秀幹部。我每到一個廠區,都會遇到從我們CPBG調出去的同仁,尤其是在深圳龍華廠區,幾乎每一棟樓都有我們生產過後來轉出去的產品。現在,戴正吳領導的競爭事業群已經更名為競爭性消費電子產品事業群(CCPBG)。
第二章 低價全靠廉價勞動力“血汗”支撐嗎?(5)
大陸廉價勞動力降低成本
價格是最重要的競爭手段:誰的價格低,誰的產品就有競爭優勢;在代工領域,誰出的價格低,誰就能拿到訂單。富士康能一口氣攬下這麼多國際大公司的訂單,憑的就是別人都沒有的低價格。報價低不是難題,難的是報價低,自己還要有錢賺,這就要看壓縮成本、降低成本的能力了。因此,低價競爭比的就是降低成本的能力,而這正是富士康的競爭力所在。
那麼,大陸廉價勞動力是不是富士康產品低價的主要原因呢?這種勞動力的低價是不是合理的呢?不論是在大經濟環境不景氣時挺進,還是在行業不景氣時虎口奪食,富士康競爭的利器都是價格。在不景氣時生存發展,要靠努力拼搏,更要靠多年的佈局耕耘。
郭臺銘說:“我們開會、做事的時間很長。因為你想想看,一隻‘寒冬中的孤雁’要飛翔,必須努力,還要找下一個落腳點。逆風、又冷又餓,只有努力地飛翔。工作時間長,並不是我們的追求,而是因為現在我們有非常多的事要做。全世界的企業都在進行結構性的轉變,尤其是網路企業,要想在這個過程中脫穎而出,就看你這幾年下的工夫、這幾年努力的程度。‘要怎麼收,先看你怎麼栽’,我自己是一個比較喜歡耕耘收穫的人。”
2000年,當經濟不景氣連續下挫時,不少臺灣企業和國際大客戶都緊急展開動員佈局,將目光投向中國大陸和歐洲市場。而此時,富士康已經在大陸落地生根,並登陸歐洲。大陸成為其在不景氣中掌握大局的支撐點。客戶看好大陸蓬勃興起的市場,而富士康則佔據了寶貴的製造成本優勢。郭臺銘對當時大陸的投資環境瞭如指掌: 未來北京、天津一帶將成為大陸無線通訊網路的發展重地,成為大陸無線矽谷,將是無線通訊製造與研發基地。上海、蘇州、無錫一帶,將成為膝上型電腦、個人數碼助理器等可攜式產品的生產重地。至於廣州、深圳、香港則是臺式電腦及消費電子產品的
《河南電視臺揭開富士康神秘面紗》 第5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