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4頁)
冥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他是在人們的蔑視和嘲諷中,在煙熏火燎的六平方米的斗室中完成的。他不知道熬過了多少個日日夜夜,只為計算資料,就用了幾麻袋稿紙,他為此花了多少工夫,是可以想像得到的。發明大王愛迪生的大部分發明,都是經過幾百次試驗才成功的。一千多項發明就要經過幾十萬次試驗。這幾十萬次試驗所付出的艱辛勞動以及經受的失敗的苦惱,有誰能運算得出呢?對此,愛迪生深有感觸地說:“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這並非是誇張之詞。
范仲淹是宋代著名的文學家,一生中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作。但是;范仲淹小時候勤奮苦讀、“斷齏劃粥”的故事,大家未必知曉。范仲淹出生於一個十分窮苦的家庭;兩歲喪父,母親改嫁。十幾歲時,住進了一個寺裡,勤奮苦讀,生活十分清苦。他每天的食物就是一鍋稀粥,待冷卻後劃成4塊,早晚各吃2塊,再切幾根鹹菜吃,這就是“斷齏劃粥”的故事。以後,為了學習更多的知識,他又隻身跑到南都(今河南商丘),進了著名的南都學舍。在這裡,他依然過著食粥苦讀的生活。讀書睏倦了,就用冷水洗臉,睏乏至極,才和衣躺下,醒來再讀書。後來,范仲淹窮得連每天兩頓粥都不能保證,只是到黃昏時才吃一頓。這樣,勤奮苦學了5年,為以後寫作打下了堅實的文學基礎。。 最好的txt下載網
學習的推進器:學習的動力(4)
張舜徽是我國當代著名歷史學家,靠自學成才,著有《積石叢稿五種》等多部著作。他認為,要立志在學問上有所成就,一定要勤奮。在他長期自學過程中,充滿了勤奮的汗水。少年時期,讀古書時,他經常手抄熟讀。在19歲時閱讀《資治通鑑》,他一天讀一到兩卷,就這樣,連續用7個月的時間將294卷的書讀完了,並做了讀書筆記。後來,他又立志通讀《二十四史》。他不怕困難,無論春夏秋冬,從不懈怠。從《史記》到《隋書》,他都用紅筆圈點,從《唐書》到《明史》,也自始至終讀完。最後,歷時10年的時間,終於讀完了這部有3259卷之巨的浩繁的著作。張舜徽後來的諸多著作與其平時勤奮與積累有重要關係。他自己總結到:我一生治學,沒有急於求成的思想,總是從容不迫,埋頭苦幹,但問耕耘,不問收穫。等到積之既久,果然水到渠成。中學生朋友們,我們是否應該能夠從張舜徽的體會中悟出一些道理呢?
以上我們舉了不少古今中外名人勤奮好學的例子,最後,我們舉一箇中學生的例子。饒京翔是北京四中高三畢業生,他榮獲了第25屆國際物理奧林匹克競賽的金牌獎、實驗題解題金牌獎、理論題解題銀牌獎、實驗第一題最佳解題獎。在這些閃光的獎牌後面,不知道流下了他多少勤奮的汗水。據說他的學習計劃是十分嚴格的。在計劃中,他規定了什麼時候休息,休息多少分鐘,休息的這些時間裡每一分鐘做什麼都事先安排好了。至於讀書則有更嚴格的規定和計劃。他的計劃不是給別人看的,別人也看不懂,只有他自己能夠明白。他把學習看成了一場戰鬥,在戰鬥中他爭分奪秒,十分堅決地執行著自己的計劃。在他讀高一的時候,有這樣一件事。一次,一個朋友從外地來,請他們全家去一家高階餐館去吃飯。去高階餐館吃飯對於一般的孩子是很有吸引力的,而他卻不肯去。儘管媽媽爸爸勸說,他還是不願意去,最後他的眼淚都掉下來了。因為他每分鐘都有著自己的計劃,他不願意為了到高階餐館去吃一頓飯而打亂自己的計劃。
他考上四中的時候,並不是學習最好的學生。但是他不氣餒,而是按部就班地按照自己的計劃刻苦勤奮地學習著。慢慢地他趕了上來,學習成績成了班上的第一名。他從高一開始,讀了許多數理化的課外書,先後學完了大學的微積分、行列式、普通物理、力學、光學、熱學、電磁學、原子物理等。他看書,做筆記,做題……平時的刻苦鑽研和勤奮努力為他打下了堅實的知識基礎,也增強了他在大賽上獲獎的信心。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得到了應有的回報。
在實際生活中,經常有不少學生想尋求學好各門功課的所謂“竅門”、“訣竅”或“捷徑”,幻想花比別人少的力氣而獲得比別人好的成績。讀了以上的幾個故事,讀者或許應該能夠從中體味到勤奮在一個人成才道路上的作用了。親愛的中學生朋友,要取得好成績,勤奮才是你成功的秘訣。在此,我想引用魯迅對勤奮的精闢論述與大家共勉。魯迅曾經說過:“偉大的成績和辛勤的勞動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穫,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蹟就可以創造出來。”
《這樣學習才高效》 第2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