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24部分 (第1/4頁)

冬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編輯點評

老典型變新農村拓寬思路最重要

曾是老典型的泉口公社,以學大寨而出名,成為湖北農業戰線的一面旗幟,但如今,它的發展速度卻慢了下來,當地人均年純收入只有1000多元。歸結其原因,一句話——當地領導缺乏引導農民建設新農村的開闊思路。換句話說,如何拓寬發展思路,發展品牌經濟,是把老典型變成新農村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泉口公社群眾靠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創造了輝煌,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切忌靠典型吃典型,也就是俗話說的“吃老本”,思想老套就只能落伍。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要想發展特色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就需要地方領導多動腦筋,靈活運用老典型的品牌優勢,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引導農民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品牌經濟。具體到泉口的實際,當地既可以打著老典型的品牌發展旅遊經濟,也可以老品牌註冊商標規模化生產相應產品。總之一句話,要學會利用品牌,經營品牌。只有這樣,老典型才會長盛不衰,成為新典型。

txt小說上傳分享

昔日要跑步進入共產主義 今天要腳踏實地建設新農村(1)

1958年毛主席一句“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辦得好”,拉開了“人民公社”運動的帷幕。河南省遂平縣嵖岈山人曾經以敢為天下先的奮鬥精神,在歷史上寫下了燦爛篇章。如今,記者走進嵖岈山,親身感受著嵖岈山人在建設社會主義新時期奮發前行的激情。

嵖岈山名片

人口:13個行政村2�65萬人

耕地:3�9萬畝

人均年收入:3000元

第一產業:種植業(小麥、玉米、花生、菸葉、芝麻等);林果業(楊、椿、楸、楝、柏、橡、松、國槐、刺槐、桂柳等十餘種用材林;蘋果、雪梨、板栗、山楂、紅棗、柿子、石榴、香椿等經濟林);畜牧業(畜牧養殖專業達到6個,各類養殖專業戶達到860戶)

第二產業:造紙業(無汙染再生紙業);礦產資源(儲量2�4億立方米的碳石,3�6億立方米的花崗岩,270萬立方米大理石)

第三產業:旅遊業(大型人工湖下宋水庫)

榮譽:市級平安建設先進單位、市級林業建設先進單位

好像已經看到了“共產主義”

“那時候,人們打著紅旗,敲著鑼鼓,拿著決心書,急火火地趕到楊店中心鄉,向鄉黨委表決心要求合併大社,跑步進入共產主義。”74歲的孟秀枝老人提起當年的情形仍然激動不已。

在河南省遂平縣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展覽館,孟秀枝老人指著掛在牆上的照片告訴記者:“那就是當年的我。當時吃飯在集體食堂,下地勞動實行軍事化管理,社員幹勁大,每月發工資,這張照片就是當時我領工資時的情景。”

據孟秀枝老人介紹,當年,她是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的婦女隊長。“那會兒,高階社合併,人多力量大,熱情高漲,幹勁十足。上面號召辦工廠,人們用小車推著各種工具,一天時間辦起了上百家工廠;一說搞綠化,幾萬人齊上山,半月時間,把荒山都栽上了樹苗;一說下地鋤草,一天消滅3000畝雜草。當時大家好像已經看到我們國家馬上就要進入共產主義了。”

孟秀枝老人接著說,“人們啊,也似乎總有使不完的勁兒,也不怕苦,不怕累。餓了,就啃幾口玉米餅;渴了,就喝幾口山泉水;晚上,下面墊著就地割曬的軟草,上面展開自己帶的鋪蓋捲兒,就地一躺,一覺睡到大天亮。你看,我的身體到現在還這麼硬邦邦,幹活還頂呱呱呢。”說到這些,老人很爽朗地笑了起來。

排頭兵付出沉重代價

1958年4月20日,嵖岈山的土山、楊店、鮑莊、槐書等4箇中心鄉的27個高階社合併,成立了中國農業第一個集體農莊——嵖岈山衛星集體農莊。同年5月中旬,農莊正式改名為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陳丙寅為第一任公社黨委書記,全國農業勞模鍾清德為第一任社長。

嵖岈山人民公社的誕生,猶如一聲炸雷,驚動了毛澤東主席。毛主席聽到彙報後,親臨遂平,接見了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第一任書記陳丙寅,向他詳細詢問了當地農民的生活情況,問豆芽菜多少錢一斤,肉多少錢一斤,吃上了白麵饃沒有,陳丙寅都一一作答。這次接見對當地人鼓舞極大。隨後,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辦起了公共食堂、託兒所、幼兒園、敬老院等,社員們都端著公社的飯碗,吃上了全國第一個大食堂。

《調查中完整版原唱》 第24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