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佛教東傳 (第1/1頁)
海中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在此之前在印度恆河流域傳播。南北朝時很鼎盛,香火不斷。
佛教是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紀至前5世紀,釋迦牟尼建立於古印度。以後廣泛傳播於亞洲及世界各地,對許多國家的社會政治和文化生活產生過重大影響。
釋迦牟尼,佛教創始人。姓喬答摩(也譯作喬達摩),名悉達多。“釋迦牟尼”是佛教徒對他的尊稱。
釋迦,種族名,意為“能”;牟尼,亦譯為“文”,是尊稱,意為“仁”、“儒”、“忍”、“寂”。合為“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意即釋迦族的“聖人”。
釋迦牟尼生於公元前565年,卒於公元前485年,大約與我國孔子同時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
據漢譯《善見律毗婆沙》“出律記”,推斷為公元前565年至公元前485年。南傳或上座部佛教或認為是公元前623年至公元前544年,一說是公元前622至公元前543年。
釋迦牟尼在27歲時,因感受到人間生老病死的痛苦,而選擇放棄王位繼承,出家修行。他在菩提樹下打坐49天,最終證悟成道,開啟了佛教教化。
他的教化工作從印度恆河流域開始,後來逐漸擴充套件到印度次大陸的各個地區,甚至遠達東亞、東南亞等地域。
佛教的基本教義之一是“四諦”,即苦諦、集諦、滅諦和道諦。釋迦牟尼強調人生是充滿苦惱的,其核心觀念之一是“諸行無常”,意為世間萬物都是無常變化的,因此人生充滿了痛苦和無常。
他提倡修行者應當擺脫慾望,達到心靈的平靜,並透過實踐如佈施、持戒、忍辱等來淨化心靈,最終達到涅盤的境界,獲得永恆的安息。
此外,釋迦牟尼還倡導因果報應理論,認為人的善惡行為將決定其來世的命運,從而鼓勵人們行善積德,抵制惡行。
這一理論對後世佛教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佛教徒遵循的重要教義之一。
佛教在傳入中國後,的確經歷了一段時期的繁榮昌盛,特別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佛教在中國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接受,並對中國的文化、藝術、哲學等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佛教在中國的影響力逐漸減弱。這可能是由於多種原因,包括其他宗教和哲學思想的興起、社會變遷、政治動盪等。
儘管如此,佛教在中國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力,尤其是在一些特定的地區和文化群體中。
如今,佛教在中國仍然是一個重要的宗教,有許多寺廟和信徒。同時,佛教文化也是中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復興發揚的機會不會太久,苦難中佛道是光,救贖於黑暗困苦中的人們。
總之,佛教在中國歷史上曾經經歷過繁榮昌盛的時期,雖然現在的影響力不如過去。可是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佛陀的教育,是非常值得高興的事。
:()我是另一個自己的替身
《我是別人的替身》 第20章 佛教東傳(第1/1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