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新戲院新感覺 (第1/3頁)
樣樣稀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舞臺又寬又大,與後世相差已是不多。背景是西湖美景,荷葉碧綠,荷花吐豔,還有一彎小橋,上面是幾個形人。
咦,新城好象發現了什麼秘密,指著地板叫道:“這上面有小眼。”說著,她還蹲下向裡瞅。
小昭笑著介紹道:“裡面是擴音的喇叭,舞臺上的聲音傳下去,便能放大。”
“真的?”新城轉著大眼睛,張嘴便叫了兩聲。
小女娃的聲音在空蕩的戲院裡迴盪,迴音壁的效果,再加上大喇叭的增幅,效果還真是很明顯。
哈哈哈哈,兕子發出清脆的笑聲,也同樣被增幅後傳向四方。
李麗質相當驚訝,四下瞅著這劇院的結構,琢磨著聲音是怎樣變大,並且有迴音的。
在沒有擴音器的年代,在室內表演還好,距離近、有遮蔽。可要是在室外,一個大戲臺,上面唱的,演奏的,估計也只有前幾排的人能聽清,後面的只能聽個斷斷續續。
所以說,在古代要想成為歌唱家啥的,你的嗓門得非常高。而歷史上的記載,這樣的歌唱家也沒有幾個,在唐代聲樂藝術的繁榮時期好象只有永新和念奴是以音高而著名。
相傳許永新是開元年間著名歌手,出身樂家女,開元末被選人宮,籍於宜春院。她美貌聰慧,尤其善歌,能變新聲。
韓娥、李延年歿後千餘載,無人繼其能,只有永新可與他們相提並論。“遇高秋朗月,臺殿清虛”,永新“喉囀一聲,響傳九陌”。
她的演唱音域非常廣,甚至能超出樂器達到的高度。相傳唐明皇曾讓宮廷音樂家李謨吹笛為永新伴奏,曲終笛身競爆裂。
有一次,唐玄宗在勤政樓大宴賓客,觀者成千上萬,人多言雜,圍聚喧譁,淹沒了歌舞百戲之聲。玄宗大怒,要罷宴回宮。太監高力士馬上向玄宗建議:只有永新出場演唱,方可壓住嘈雜人聲。
玄宗同意後,永新緩緩登樓,“撩鬢舉袂,直奏曼聲”,“喜者聞之氣勇,愁者聞之腸絕”,千萬觀眾頓時鴉雀無聲,沉浸在這美妙的歌聲之中,“至是廣場寂寂若無一人”。
念奴也是天寶年間的名歌手,史載她“有色,善歌,宮伎中第一”。有一天宮中設宴招待賓客,也是人聲嘈雜,無法控制,眾樂為之罷奏。
唐玄宗就命念奴出場演唱,並由二十五人吹小管為其伴奏。歌聲、笛聲兩相追逐,美妙異常。
能以一人之歌聲壓倒滿場喧譁,可謂是音高難遏,但畢竟只是寥寥數人而已。
而徐齊霖正是聽了戲,看了演出後,深感其不足,才琢磨著用土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當然,在室外空曠之地,這樣做的效果便有打折扣了。
戲院裡除了擴音設施外,還有燈光,十幾面銅鏡在舞臺兩側,反射著燈光,雖是很簡陋,可也將室內光亮稍差的缺陷予以了彌補。
兕子和新城在臺上又蹦又叫,幸而離觀眾入場的時間還早,沒什麼人看見兩位公主殿下的嬉鬧。
“走啦,走啦,時間也差不多了,都上包廂吧!”長樂公主有些看不下去了,生怕人多眼雜,傳揚出去可是不好,便牽著兩個小妹,招呼著小昭下了舞臺。
劇院分兩層,二樓一共七個包廂,正中間的便是小昭留好的,除非她不來,要來這個包廂就是她的專屬。
一樓的前面是五排普通座位,座位前是一排長桌,可以放置吃喝;普通座位後面則高出一尺,又是七個包廂,都用簾籠遮掩。
可以說,劇院能容納的人不多,坐滿了也不會超過三百人。就這樣的佈置,也顯示出不是普通大眾能經常進來消遣娛樂的。
不是經常能進來,但攢點錢,一年看個兩場,也不是不可能。
其實,就算有錢,平常百姓又哪有那麼多時間來看戲聽歌,都在為生活奔忙,根本沒有形成穩定又有閒的市民階層。
在長安這樣的大都市,情況還要好一些,權貴官僚富豪比較多,娛樂行業比較發達,也不愁沒人來看。
長樂公主帶著三個小丫頭上了二樓,進了包廂,圍坐在桌旁,吃著瓜果零食,隨意地說笑聊天。
隨著時間的流逝,觀眾逐漸入場,嘈雜聲也逐漸大了起來。幾個小二模樣的侍者在戲院裡穿梭,把觀眾要的小零食飲料端來。
旁邊的包廂裡也陸續進了人,雖然訂票不分貴賤,但包廂的票價確實是很高,二樓比一樓更邪乎,能買得起的非富即貴。
三個小丫頭吃喝說笑,李麗質則拿起戲摺子慢慢翻看。
這種戲摺子也
《大唐第一紈絝完整版》 第六章 新戲院新感覺(第1/3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