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考察調研 (第1/3頁)
樣樣稀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什麼叫國家支柱產業,什麼叫關係國計民生,什麼叫出口創匯,徐齊霖不說,唐朝人也不懂。
而能從一個小小的棉花,看到這麼廣大的前景,想得這麼深遠的,自然非他莫屬。
即便是李二陛下允准了他大種棉花,想到的也是老百姓冬天有棉衣,夏天有單衣。
三天的大采摘終於結束了,捆紮壓實的一車車棉花運往工坊,吃飽喝足又賺到錢的民工們也心滿意足地返家生活。
而種植棉花的當地百姓,卻還沒有閒下來。棉杆可以切碎堆肥,將是優質生物肥物;還能夠進行發酵,成為牲畜飼料;甚至可以製造工業用紙。
而桔杆、雜草堆肥技術恐怕是應用最廣的,從今年春天大盈庫大量印刷《實用農書》,到朝廷發放給地方官員,在唐朝的疆域內,已經有很多地方開始使用。
煤炭在各地也在逐漸推廣,這也大大減少了桔杆被當燒柴,這種利用值最低的使用。
變化在起初是不明顯的,使用的農戶少,操作還不成熟。但隨著應用的廣泛,大唐的糧食畝產量在三五年後,就將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這還不算農書中涉及的其他新技術和多種經營,好好掌握運用的話,農民的收入則會更高。
棉花的採收,意味著徐齊霖在今年的大事又完成了一件。雖然他要隨軍去高昌轉轉,但那也將是明年的事情了。
李二陛下剛剛下旨,詔令侯君集為交河道行軍大總管,麾下將領包括牛進達、薛萬均,以及少數民族將領阿史那社爾和契苾何力,開始調動府兵,以及少數民族附庸軍。
聖旨雖然下達,但古代的運輸和動員能力不能高估,十五萬大軍,再加五六萬的民夫工匠,全部集結起來,並屯足糧草物資,至少需要數月時間。
也就是說,要正式出動征討,也是明年夏天的事情了。
徐齊霖算得是很清楚,可李二陛下的書信到達,又讓他的享受時光打了折扣。
甘州作為河西走廊的要地,征伐高昌的大軍必然要路經此地,一些準備工作是必須做的。比如糧草物資的調拔運輸屯儲等等。
李二陛下倒是沒有明確規定,只是讓徐齊霖自己籌劃,為大軍準備相應的裝備和物資。
另外提到的則是河西其他地方的治理經營,如果都能象甘州這般發展,征伐高昌、掌控西域,將會更加順遂。
對此,徐齊霖是贊同的。之前答應赴任,也是出於這樣的考慮。
但他官職在甘州,第一年的發展又至關重要,也脫不開身去管別的地方。正巧李二陛下問到了,他倒也不吝自己的聰明才智。
甘州的西面是肅州,後世的酒泉、敦煌、沙州、瓜州。是進入沙漠戈壁,討伐高昌的起點。
東面是涼州,後世的武威地區,是進入關中的咽喉要道。
徐齊霖覺得攤子鋪得太大,管得太多,並不合適,見效也不會快。主要還是人口的關係,只能一個地方一個地方的搞。
酒泉就不用說了,後世可是西北內陸著名的灌溉農業區,為西北地區最主要的商品糧基地和經濟作物集中產區。
只要足夠的人力,糧食、棉花大量種植,就足夠這個地方致富發展了。
武威呢,作為拱衛長安和把控西域的門戶,在很長時間裡都是西北地區的軍政和文化中心,在漢朝一直是中西方商貿往來的重鎮。
這一點與張掖比較相似,但在後世,張掖有丹霞,酒泉有衛星,敦煌有莫高窟,可提到武威,卻想不起什麼耳孰能詳的東西。
當然,如果後世的武威還叫涼州的話,那首家喻戶曉的《涼州詞》或許能夠成為地名標籤。
但現在嘛,徐齊霖倒是想到了一個辦法,能讓肅州和涼州得到飛躍式的發展。當然,也包括甘州,自家的地方怎能不考慮?
沒錯,就是借征伐高昌的機會,請數萬府兵墾荒春耕。
操作起來也不難,讓府兵掐好時間,在春耕前趕到肅州、甘州、涼州,耕種後再出關向高昌進發。
數萬關中府兵啊,都是農戶出身,配以牛馬,幾天的時間就能耕種出幾十萬畝田地。
別以為這幾十萬畝田地就是為地方做的貢獻,對征伐高昌的大軍也是極有好處的。
你想啊,征伐大軍至少要攜帶數月的糧草物資,不能老想著就糧於敵,那才保險才是。
夏天出動,結束戰爭大概是在秋後,這還是樂觀的估計。到時候,河西的糧食就能收穫,就近供給,豈不更加方便快
《大唐第一紈絝完整版》 第六十一章 考察調研(第1/3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