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 (第1/4頁)
朝令夕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覺的。早上的時間是做農場和家務的事情,所以上課的時間就得安排在午飯以後,此外再沒有別的時間適合於上課了。
文化訓練最多有三堂。印地文、泰米爾文、古遮拉特文和烏爾都文都教,教學都是以孩子們的方言進行。英文也教。古遮拉特的印度教徒孩子們,還得學一點梵文,基本歷史、地理和算術是大家都得學的東西。
我擔任泰米爾文和烏爾都文的課程。我所懂得的一小點泰米爾文是在船上和獄中學到的。我的程度超不過波布那一本傑出的《泰米爾語手冊》。我所認得的烏爾都文字也是在坐一趟船上學會的,而我所懂得的烏爾都語也只限於我從穆斯林朋友們那裡學到的一些通常的波斯語和阿拉伯語。至於梵文,我所懂得的也就是我在中學所學的那麼一點,就是我的古遮拉特文也不見得比人們在學校裡所學到的好多少。
這就是我進行教學的資本。由於我的文字修養貧乏,我的同事要比我好得多。然而我對於祖國語文的熱愛,我對於作為教員的能力的自信,還有學生們的無知,最重要的是他們的寬宏大量,對我都很有幫助。
這些泰米爾孩子們都是生長在南非的,所以泰米爾話懂得很少,文字根本就不懂。因此我得教他們文字和基本文法。這倒是很容易的。我的學生們明白,他們隨便那一天都可以在泰米爾會話上超過我,而當不懂得英文的泰米爾人來找我的時候,他們便成為我的翻譯。我進行得很愉快,因為我從來不在學生面前掩飾我的無知。總之我在各方面都向他們顯示我的廬山真面目。所以我的泰米爾文知識雖然極為貧乏,我從來沒有失掉他們的敬愛。教穆斯林孩子們學烏爾都文是比較容易的。他們記得字母。我只要引起他們讀和寫的興趣就行了。
這些青年大部分是不認得字、沒有上過學校的。可是我發現我在工作的過程中除了監督他們學習,免得他們偷懶以外,能夠教他們的實在很少。正因為我以此為滿足,所以我能夠吸引不同年齡的孩子們在同一間教室裡學習不同的課程。
至於課本,我們聽到過很多,但我一直沒有感覺有此需要。我甚至不記得怎麼利用當時找得到的書籍,我覺得根本不需要給孩子們堆上多少書籍。我始終覺得學生們的真正課本就是他們的老師,我記得我的老師很少拿書本上的知識教我,但是時至今日我還清楚地記得老師們不依靠書本所教給我的東西。
孩子們透過他們的耳朵所得到的東西比透過他們的眼睛要多得多,而且更加省事。我不記得我同我的孩子們從頭到尾讀過哪一本書。但是我用自己的語言把我所讀過的並且經過消化的東西都告訴他們,而且我敢說那些東西,他們直到現在還記得清清楚楚。他們要記住書本上的東西得花很大的力氣,但是我用嘴講的東西,他們很容易就可以背出來。讀書是他們的一個任務,但是當我設法使我的課程能夠引人入勝的時候,他們就把聽我的講解當作一種樂趣。而從他們由於聽我的談吐所引起的許多問題上,我可以衡量他們的理解能力。
第三十四章 精神訓練
孩子們的精神訓練,比起他們的體力和智力訓練來,要困難得多。在精神訓練這件事情上,我依靠宗教書籍的地方不多。自然,我相信每一個學生對於自己的宗教,都應當有一些基本的知識,對於他自己的經典,也應當有一般的知識,因此我盡力把這種知識提供給他們。然而這在我看來,不過是智力訓練的一部分。遠在我負責教育托爾斯泰農場的兒童以前,我便曉得精神訓練是一種特殊的工作。發展精神就是形成性格、認識上帝和自我實現。我以為這是訓練青年的一個基本的部分,其他所有的訓練如果沒有精神陶冶,就沒有用處,甚至是有害的。
我知道有人有一種迷信,認為自我實現只有在人生的第四個時期,即遁世期,才有可能①。但是誰都知道凡是把這種寶貴經驗的準備工作拖到人生的最後階段的人,就得不到自我實現,而是衰老之年,猶如再度經歷可悲的兒童生活,成為人世間的一種負累。我清楚記得我在教書的時候,即1911—1912年,還有這種觀點,雖然當時我並沒有以相似的語言表達出來。
①印度教徒分屬四大種姓,即婆羅門(僧侶階級)、剎帝利(帝王、武士階級)、吠舍(農商階級)和首陀羅(奴隸階級)。前三大種姓的人又統稱為再生族,一生分為四個修行期,即“梵行期”(學生生活)、“住家期”(社會生活)、“林棲期”(修行生活)和“遁世期”(遊方生活)——譯註。
這種精神訓練究竟應當怎樣進行呢?我教孩子們熟讀和背誦聖詩
《甘地自傳讀後感前五章》 第39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