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3部分 (第1/4頁)

雨來不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墳地,張學良和壽夫人帶著風水先生曾跑了不少地方,也都覺得不夠滿意,最後又來到撫順以東六十里的一個群山環抱的山區,見這裡山青水秀,風光綺麗,尤其那雄偉巍峨的鐵背山,宛如一排排堅不可摧的銅牆鐵壁,雄渾磅礴,氣象萬千。山腳下是一個巨大的一眼望不到邊的湖泊,人稱大夥房水庫,亦名薩爾滸,據說還是個歷史悠久的古戰場呢!風水先生連聲稱讚,張學良和壽夫人也覺得此地甚好,於是便決定在這裡為張作霖修建陵園,並命名為“元帥林”。

元帥林就在沈吉鐵路鐵背山車站五華里處,從這裡下車,行約半個小時,即可到達。它座落在一處較為平坦的山坡上,前臨大夥房水庫,與鐵背山隔水相望,四周是鬱鬱蔥蔥的樹林。張作霖的陵墓已基本竣工了,是圓形的巨大的水泥建築物,大體上是仿照古代帝王的那種地下宮殿的式樣,如寬闊的墓道、厚重的鐵門、高大寬闊的圓形的墓室、古色古香的壁畫等。墓外植松柏,並有一些造型各異、形象逼真的大型石雕,陳列在陵墓的周圍,看起來倒也頗為壯觀。

只是,為什麼堅持把它稱為“元帥林”,而不稱“元帥陵”呢?似乎有些費解,但前不久,原鐵道部部長郭維城同志(他曾擔任過張學良將軍的機要秘書)卻道破了這個謎底,他說:“張作霖名為大元帥,實際上是‘東北王’,他的墓在當時完全可以稱‘陵’。為什麼沒有稱‘陵’呢?這是因為張學良一直反對他父親稱‘王’。張作霖生前曾對張學良說:‘你將來要做李世民’。張學良反駁說:‘時代不同了,你不是李淵,我也做不了李世民。’皇姑屯事件發生後,張學良將軍比照‘孔林’,決定把薩爾滸陵園定名為‘元帥林’,這便是稱‘林’,不稱‘陵’的緣故。”①

有人也許還會問,既然陵園已經初具規模,修得已經很象個樣了,張作霖為什麼一直沒在此下葬呢?這原因當然也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還是由於形勢的變化,特別是張學良過早地離開了東北,離開了家鄉,並從此之後,始終沒有能夠重返故里,所以將其父的陵園完全建成,並將他遷葬於此之事,他已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遂成終生憾事。

但後來,張作霖還是入土安葬了,不過那是偽滿時期,是張的舊部張景惠等人操辦的,他們沒有讓他進元帥林,而是將他仍安葬於遼寧錦縣張之墓園。這墓園原本是張作霖自己選定的祖墳,他的亡母以及他的原配夫人趙氏,都葬於此地。將張氏移葬在這裡,似無不可,但與張氏家屬及部屬的願望恐不盡相符,他們也許仍然希望將他歸葬“元帥林”吧,而這顯然取決於形勢,若是張學良將軍能夠回來,此事並不是辦不到的。當然,現在張作霖的墓園也還是受到政府保護的。此墓園在解放前由於管理不善,較為荒蕪;解放後,列為市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墓園就面貌一新、大為改觀了。尤其近幾年來,隨著國家開放、搞活經濟政策的進一步貫徹落實,錦縣經濟建設有了迅速的發展,來此遊覽觀光的人日益增多,張作霖墓園幾經修葺,氣象更加不同往年,這也正象有同志所介紹的:

在遼西走廊上,有一座鮮為人知的小城,這就是遼寧錦縣——大淩河鎮。近年,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這個地方逐漸出了名,被人稱為“北方的三明”。

然而,更為引人注目的是,縣城以東二十五公里處,有一座張作霖墓園。

墓園在石山鄉驛馬坊村西頭的果樹林中。此墓園始建於一九一六年,那是張作霖小有發跡之時。墓地共佔地二十餘畝。在墓園的西南方一座山上,有一方形平面玉石,每當旭日東昇,方石閃輝發光。山的後面,有一座山尖,遠望似猴,因而稱作“猴山”。一九一六年,張作霖將其亡母靈柩由遼寧黑山縣移葬於此,立為祖墳,以後依次埋葬了張作霖的原配夫人趙氏,“九·一八”事變後,由張作霖的舊部(當時任黑龍江省偽省長的張景惠、偽陸軍部長、總理大臣張海鵬等人)操辦,將張作霖的屍骨由瀋陽採林寺移葬錦縣驛馬坊與趙氏合葬。

一九八五年八月,錦州市人民政府將此墓園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撥專款進行修復。墓園的四周,已用青磚砌成花牆,園內立有一塊潔白的方石,上面鐫刻著:“張作霖墓園錦州人民政府立”。

墓園分前、後兩部分,由青磚鋪成的甬道連線在一起。前面部分,由兩塊石碑組成:南面的一塊是張學良八歲時為其祖母而立的宣統皇帝三年賜給其祖母王氏的誥命碑;北面的那塊是張作霖為其母而立。兩塊石碑均由贔屓負碑,碑冠雕有龍身盤曲而形成的九個空孔,稱作“九眼透龍碑”,做工十分精細。沿著甬

《張學良傳94版電視劇》 第13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