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 (第1/4頁)
不言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當然,這還不是最重要,兵權是虛的,兵才是實際的。可現在他最擔心的是熾兒的安危。
因為橫亙在他們三人之間的,並不只是皇權江山,至尊寶座,還有剪不斷,理還亂,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感糾葛。
第四十六章、黃齊當政
因為朱元璋在其遺詔中明確表示了不讓諸王進京奔喪,所以朱高熾進京之後,除了尚未前往封地留京的幾位年紀稍幼的王爺外,並沒有見到其他皇叔。
本想前去拜訪一下六年前拔了那座獵場的十一叔跟十七叔,好好跟他們道聲謝,走到一半兒的時候才突然想起來那兩位叔叔也已經分別前往了蜀地和大寧就藩,此次因為遺詔,也被擋在了半途沒能進京。
於是朱高熾對朱元璋遺詔的真假愈發的懷疑起來。因為從古至今,就沒有父親死了不讓兒子前來奔喪的道理。更何況百事孝為先,父親過世兒子不能前來送葬,那便是大不孝,朱元璋實在是沒有理由讓兒子們都背上“不孝”的罵名。
但不管怎麼樣,遺詔就是遺詔,就算所有的人都懷疑,也只是敢怒而不感言,更不敢要求將遺詔拿來一鑑真偽。
所以,按照祖制,沒有成年的兒子主持葬禮,那麼就只能由成年的孫子主持。
但朱元璋是皇帝,他的葬禮也是大明朝級別最高的葬禮,而這樣的葬禮,只有皇帝才可以主持。所以他才會在遺詔中說那句“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的話。
朱高熾不知道這份遺詔被篡改了多少內容,但既然都那麼說了,他也不便多言。
於是在朱元璋駕崩後的第六天,朱允炆便宣佈登基,改年號為建文。
不過,為了不讓自己落了各位藩王的話柄,朱允炆令黃子澄寫了一道詔書,大意是自己並不是急著想當皇帝,而是為了幫皇爺爺舉行葬禮才不得已而為之,併為了表示自己的孝心,定於明年才改元為建文,今年依舊叫洪武。
站在奉天大殿,同群臣一起跪拜山呼之時,朱高熾略仰頭看了看身穿龍袍,頭戴皇冠,接受百官朝拜的朱允炆,眉頭不禁蹙了起來。
朱元璋的葬禮在朱允炆即位後的第二天舉行,那是朱高熾到明朝以來看到的最為奢華龐大的葬禮,送葬的隊伍綿延數里,旌旗蔽天,華蓋遮日,無數的紙錢金箔漫天飛舞,一直從皇宮蔓延至鐘山孝陵。數百名高僧端坐於陵墓四周,足足唱誦了七七四十九天的經文。
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
朱元璋當皇帝的時候,他身邊有不少心腹大臣,不過他對那些大臣多不信任,所以殺了不少。現在朱允炆當了皇帝,自然要用自己信任的大臣。而他最為信任的,莫過於已經跟隨他多年的太傅黃子澄。
黃子澄起初是朱標的伴讀,朱標死後便順理成章做了朱允炆的老師。算起來也算是“三朝元老”了。朱允炆是他從小看著長大的,他對朱允炆的確是一顆丹擔心照明月的忠誠,所以很得朱允炆的倚仗,在他登基之後便封了黃子澄為太常卿兼翰林學士,主理朝政。
另外,黃子澄還推薦了一個人給朱允炆,那便是齊泰。
齊泰這個名字是朱元璋賜的,他的本名叫齊德,是黃子澄的同科。但黃子澄的文采更勝一籌,當年一起趕考,中了會元,於是被選入了翰林院,做太子朱標的伴讀。而齊泰那一年只中瞭解元,直到第二年才考中了進士,被安排在吏部擔任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官職。
雖然如此,但齊泰這個人還是比較圓滑的,所以官運還算是順風順水,沒兩年就調去兵部做了郎中。
齊泰有才華,有學識,而且肯下功夫,讀過不少兵書,有過目不忘的本事,對明朝的兵力部署也掌握得一清二楚。而且他有一股文人特有的氣節,當了九年的官,竟然沒有任何過失,深得朱元璋的賞識,所以幾年後又從兵部郎中升到了兵部左侍郎的位置。
而黃子澄看重的便是齊泰在兵部多年,對大明的兵力將領十分了解,所以覺得用他肯定沒錯,便將他推薦給了朱允炆。
朱允炆還是太孫的時候聽朱元璋提到過這個人,也覺得他是可用之才,於是便直接將他提升為兵部尚書,與黃子澄一起參與朝政。
另外,朱允炆也籠絡了不少武將,比如梅殷,比如徐輝祖,比如耿炳文,比如李景隆。
朱高熾坐在應天的燕王府內,看著朱高煦不知怎麼弄來的百官名單,眉頭皺得那是一個緊。
按黃子澄的想法,朝內有他跟齊泰,朝外有諸多將領,只要稍微動動腦子削弱了諸王的勢力,那朱允炆
《日月明課文講解》 第33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