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468章 吳大帝太傅抗敵,緩行軍司馬往事 (第1/3頁)

君子以懿文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468章

吳大帝太傅抗敵,緩行軍司馬往事

年初吳主孫權逝世後,太子孫亮按制登基為帝。

群臣為孫權上諡號“大”,是為吳大皇帝,立廟號“太祖”,安葬於蔣陵。

最初的吳太子並不是孫亮,而是孫權長子孫登,孫亮是七子。

可惜孫登在孫權稱帝第一年就因病早逝了,這就使得儲君之位突然就空了出來。

而孫權次子孫慮無意儲君之位,便請求外放,被孫權封為建昌侯,以示與儲位無緣。

於是孫權就順位任命三子孫和為太子,四子孫霸為魯王。

可是孫霸並不甘心只因為年紀小一兩歲,便錯失儲君之位,內心慾望的支援下,他開始不斷拉攏朝臣,想要與孫和爭鋒。

兩人的矛盾也在不斷激化。

漸漸地朝中大臣開始分為兩派,分別支援太子和魯王。

其中丞相陸遜、大將軍諸葛恪、太常顧譚、驃騎將軍朱據、會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績、尚書丁密等支援太子孫和。

而驃騎將軍步騭、鎮南將軍呂岱、大司馬全琮、左將軍呂據、中書令孫弘等支援魯王孫霸。

這場儲位之爭,持續了九年,一直到吳國赤烏十三年,也就是漢宣武十二年。

孫權見儲君之爭已經影響到朝政的基本運轉,幾乎所有的大臣都捲入其中,不得不親自下場,制止這場鬧劇。

於是於當年的八月,廢除太子孫和,賜死魯王孫霸。

跳過五子孫奮,六子孫休,重新立諸子中較為聰慧的七子孫亮為太子。

如今劉璿發動南征,也是看在孫權逝世,多位東吳大將也不在了,想要欺負孫亮新君繼位,一舉平定東吳之地。

“據線報,漢帝意圖趁先皇崩逝,國內動盪之機三路齊發,南侵吾國,其中最重要的東路大軍,有多達十萬之眾,是為重中之重,諸卿可有對策。”

太傅諸葛恪立即出列道:

“今我吳國與漢國的防線,大致與大江相同,最東邊為丹徒,最西邊為江陵。

然由於大江入海口不利於渡江,且距離建業太近,我國駐軍十分密集,漢國不可能強行渡江。

因此最東邊的防禦重心應該是先帝在時,於濡須水上所築東興城,然後就是於樊口所築武昌城,以及南郡的江陵城。

故而我軍只需要把守好這三座重鎮,即可確保我吳國無憂。

根據陛下所提供之線報,既然漢國重心在東興城,則我軍只需要在東興城屯聚重兵。

如此不僅可以抵擋住漢軍,還能趁著漢軍大敗的機會,反攻淮南郡,奪下令先帝魂牽夢繞的合肥城,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靈。”

諸葛恪是東吳重臣諸葛瑾的長子,是孫權逝世前親自任命的託孤大臣。

當初孫權病重,親自任命了多位託孤大臣,有太子太傅、大將軍諸葛恪,太常卿滕胤等。

等到孫亮繼位,任命諸葛恪為太傅兼大將軍,軍政大權一把抓,成為託孤首輔,掌握吳國權柄。

孫亮還想要聽一聽其他大臣的意見,可是聽了一圈下來,眾人說的多與諸葛恪一致,便下令,讓太傅諸葛恪領兵四萬,堵攔巢湖湖水,加固東興城,防備江淮漢軍。

大司馬呂岱領兵一萬,駐守武昌城;鎮南將軍朱異領兵兩萬,駐守江陵城;在建業留駐三萬人,隨時增援三個方向。

諸葛恪領命後,派將軍全端(全琮之子)守東興城的西關,都尉留略守東興城的東關,與自己的東興城呈三才之勢。

九月

漢軍誓師出征,三路大軍緩緩向著兩國交界處開拔。

十月五日

漢軍東路軍抵達東興城,開始攻略。而中路軍此時才剛過襄陽。

中路軍大營,中軍大帳

奉車中郎將文欽、南中郎將姜維兩人聯袂找到司馬師:

“大將軍,大軍從雒陽出發,已經有月餘了,每日行軍不過十里,而且逢雨不行,逢陽不行,如此行軍,何日可到江陵?”

姜維心直口快,直接質問司馬師。

一旁的文欽也是開口道:

“是啊,大將軍,如此緩慢行軍,恐怕等到東路軍攻破建業,我們都還沒到江陵,如何能夠參與得上此次大戰。”

司馬師正襟危坐,平靜道:

“兩位將軍都是宿將,自然是有豐富的行伍經驗,然本路大軍的主將是本將,恐怕還由不得你二人在此指手畫腳

《從牧野之戰開始的千年世家筆趣閣免費》 第468章 吳大帝太傅抗敵,緩行軍司馬往事(第1/3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