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29部分 (第1/4頁)

希望之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母親撫育。所以,溥儀降生滿月之後,就在祖母劉佳氏膝下撫育。溥儀回憶錄寫道:“祖母非常疼愛我的。聽乳母說過,祖母每夜都要起來一兩次,過來看我。她來的時候連鞋都不穿,怕木底鞋的響聲驚動了我,這樣看我長到三歲。”慈禧太后讓溥儀進宮的懿旨,改變了溥儀一生的命運。

宣統帝溥儀(3)

溥儀離府進宮,第二天光緒皇帝死。溥儀是三歲的孩童,一會兒到光緒靈前磕頭哭祭,一會兒到慈禧病榻前叩頭祈福。溥儀面對光緒的遺體,也面對慈禧行將入木的軀體,在驚恐、陌生、寒冷與悲哀的氣氛中受著折磨。第三天慈禧太后死。光緒靈柩停在乾清宮,慈禧靈柩停在皇極殿。兩喪並祭,一片悲慼。

十一月初九日,溥儀登極大典在太和殿舉行。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回憶道:

我被他們折騰了半天,加上那天天氣奇冷,因此當他們把我抬到太和殿,放到又高又大的寶座上的時候,早超過了我的耐性限度。我父親單膝側身跪在寶座下面,雙手扶我,不叫我亂動,我卻掙扎著哭喊:“我不挨這兒,我要回家!我不挨這兒,我要回家!”父親急得滿頭監國攝政王寶是汗。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沒完沒了,我的哭叫也越來越響。我父親只好哄我說:“別哭,別哭,快完了,快完了!”

典禮結束後,文武百官竊竊私議:“怎麼可以說‘快完了’呢?”“說‘要回家’可是什麼意思呵?”王公大臣們,議論紛紛,垂頭喪氣,認為這是大清皇朝的不祥之兆。

宣統皇帝溥儀在宮內宮外,共有“三父七母”。“三位父親”:一位是生身父親醇親王載灃,一位是同治皇帝(過繼給同治為嗣子),再一位是光緒皇帝(過繼給光緒為嗣子)。還有“七位母親”:第一位是生身母親瓜爾佳氏,第二位是庶母鄧佳氏,第三位是同治帝瑜妃赫舍里氏,第四位是同治帝珣妃阿魯特氏,第五位是同治帝瑨妃西林覺羅氏,第六位是光緒皇后葉赫那拉氏(隆裕太后),第七位是光緒瑾妃他他拉氏。溥儀進宮後,離開生母,便被隆裕皇太后(光緒皇后)撫養,實際上是乳母王焦氏照料,一直用乳汁餵養溥儀。宣統在母親眾多卻沒有母愛的環境中長大。

宣統從繼位到退位,只有3年。他的年齡,從3歲長到6歲,還是個幼兒。6歲開始在毓慶宮讀書,9歲開始寫日記。朝廷政務,由攝政王載灃和隆裕太后執掌。這3年時間,朝廷上下,宮廷內外,大事要事,多不勝舉。其中影響宣統一生最重大的事情,就是辛亥革命。

清朝飽受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英法聯軍侵入北京、八國聯軍再侵入北京,一次接一次的失敗;《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璦琿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一次接一次的屈辱——“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人們厭惡帝制、希望共和,厭惡君主、渴望民主。孫中山發動的辛亥革命,順應了歷史的潮流,適應了人們的要求,“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推舉孫中山先生任總理,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為綱領。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七月,清廷頒詔宣佈“仿行憲政”。先是,諸大臣面奏請行憲政,但清廷諭旨:“大權統於朝廷”,“民智未開”,數年之後,再定期限。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四月,同盟會組織民眾在廣東黃岡(今饒平)、安徽安慶、浙江紹興等地起義,均告失敗。

宣統二年(1910年)正月,同盟會發動廣東新軍起義,失敗。

宣統三年(1911年)八月十九日,同盟會組織武昌新軍起義,起義軍成立湖北軍政府,黎元洪為都督,廢除宣統年號。隨之,湖南等13省紛紛響應,宣佈獨立,清政府迅速解體。不久,各省代表到南京會議,推選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決議改用公曆紀元。本年為辛亥年,史稱這年的鼎革之變為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結束了268年的清朝統治,也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帝制。

宣統三年(1912年)十一月十三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成立。此間,袁世凱與孫中山秘密協商,孫中山許袁世凱繼任大總統。

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以清廷的名義,頒佈了宣統皇帝退位詔書。其文曰:

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

《清朝十二宮哪個最好》 第29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