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禮法辯證 (第1/1頁)
追打孟了個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依法治國來自於管仲,也就是春秋初期就有了法治的嘗試。 到了戰國時期李悝就用霸道思想對魏國進行了改革,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近百年的稱雄。 到了戰國中期法家衍生出了“術治”“勢治”和“法治”等派別。 其中申不害主張“術治”用權術來加強中央集權統治,以此推動國家發展,所以韓國的改革成績斐然。 “勢治”實際就是利用權威來統治,相對於“術治”來說更加講究集權。 “推尊攀君” “極端王權” “絕對君主專制” 是勢治的主要思想。 “法治” 是法家的主體思想,商鞅在秦國改革取得巨大的成果,相比於前兩者來說更具有他的優越性和可持續性。 韓非子以法治思想為核心,將“勢治”和“術治”兩種思想的精髓揉合進法治思想裡面,形成了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李斯採用這套理論為基礎在秦國實施,幫助秦始皇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帝國。 漢武帝時期重用酷吏,加強刑名。 實現了強大的中央集權,唐武周時期重用酷吏維護統治,具是嚴刑峻法著稱於世。 無為而治乃是道家思想,春秋戰國時候,連年征戰,導致百姓對王國失望,很多哲人就考慮國家存在的意義! 無需要官僚,不要官僚不等於不要國家,社會的發展不需要官僚的組織,充分發揮百姓的能動性和自覺性。 道家老祖,老子把道家思想和此凝鍊,傳播於世上。 所謂的無為,乃是 “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 以無為而有為! 從西漢初期,漢高祖劉邦統一全國,便採取與民休息,特別是漢文帝時候真正實現了無為而治,解放了勞動力,使得社會迅速活躍,經濟快速復甦。 他的兒子景帝基本繼承他的治理方式,從而成為歷史以來最偉大的盛世--文景之治。 “以術治國” 是由申不害提出,隨後被韓非子融入到法家思想之中。 “術治” 成為法家霸道思想的一個手段,後世有很多君王喜歡使用。 “術治” 實際乃是 “制衡之道” 君王以自身權術,厚此薄彼,人為製造官僚派別之間的矛盾來保證自己統治地位的穩固。 這個“術治”不適合開拓進取的君王,只適合守成之主。 由於過於偏頗和手段的施展,很難出現聖賢之主。 太祖是以“術治”治國的傑出代表,他成功的以文官制衡武將,再以武將掣肘文官。 加強監察制度,用六科監察六部,用錦衣衛監察百官。 這是“術治”的典型手段。 當然,太祖治國不拘於一種手段,同時加入儒家禮法作為統治階層和百姓的潤滑劑,剛柔並施,教化輔存! 把“術治”玩到爐火純青地步的不是太祖,而是本朝的嘉靖帝,也就是朱翊鈞的爺爺。 這位深居簡出的皇帝,顯得神秘莫測。 假裝一心修仙,卻是以權術來控制百官。 用宦官控制天下,內閣也只是他的傳聲筒而已! 稍有拂逆立即撤換。 扶持嚴嵩制衡百官,為了防止嚴嵩坐大又扶持清流徐階制衡。 讓他們鬥起來,撕扯起來,皇帝就成了勝負的砝碼。 “王道思想” 這是孟子主張的仁政,這是儒家思想凝鍊和昇華起來的治國之道。 孔子孔聖人主張仁治和禮治,但是他的治國思想還處於雛形,不具有可操作性,還存在於理論階段。 理論和實踐之間的距離尚遠,不周密,不嚴謹經不得推敲。 到了亞聖孟子時期已經是戰國亂世,周禮已經被拋棄,各諸侯之間已經沒有了春秋時代的謙謙相讓的君子風度,撕破了臉的討伐和征戰讓國家生存成了最為緊急要務。 所以列國所需要的是實力和強盛! 而孟子繼承和發揚了孔子思想的“仁”,提出了理想的治國理念--“王道思想”。 孟子以“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 從而提出民本與仁政思想理論,王道就是“保民而王”就是“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治理思想。 孟子實施仁政的這套思想屬於理想化施政,對人的素質要求過高,要求百姓和君主的道德品質要很高。 要統治階層減輕百姓負擔,保證人民豐衣足食。 百姓在自然規律之下,有節制有規律的索取自己所需要的東西。 這就給統治者提出了要求,官吏必須清廉,人民必須要有素質有道德。 這套治國理論在戰國時期是得不到統治階層的採用的,他們還認為他的思想迂腐。 然而,在和平時代,統治階級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基礎,王道思想就有了自己的市場,是一個以“法治”為統治基礎的情況下非常合適的輔助統治政策。 人民以禮行事,統治者親親愛民。打擊貪腐,減輕百姓負擔就成了每一個王朝統治的套裝概念。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萬里奉王事一身無所求也知塞垣苦豈為妻子謀》 第69章 禮法辯證(第1/1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