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 (第1/4頁)
這就是結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群回來了。
“猴王”吳玉才餵養的猴子,叫獼猴,又叫黃猴,它們適應性好,生命力強,過著群居的生活。獼猴幾十只或幾百只一群,每一群都有自己的領地,別的猴群是不可侵犯的。
吳玉才與猴子建立了很深的“交情”,上百隻猴子,每隻猴子的習性他都瞭如指掌,怪不得人們都尊稱他為“猴王”。
張家界地形多樣,氣候差異明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最好的寫照。秋天是張家界最美的季節。到了這個時節,天公擎起一隻妙筆,讓整整綠了一個夏季的大山換了一套絢麗的新裝。
張家界的冬天並不寒冷,若趕上有雪降臨,不管雪的大小,山中呈現出一幅淡淡的水墨畫。雪凝聚在枯枝古樹上,堆積在山峰頂上,與陡峭山體形成顏色上的強烈反差。 讓人不由得想起兩句古詩:“春來苔作葉,冬至雪為花。”
古老的水車日夜流轉著,將生生不息的河水送到碧綠的農田裡。臨水的土家人對大自然的依戀顯示出農耕時代的一種古樸。
土家族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並存。有一種說法是上古時期巴人生活在長江三峽的清江流域,因環境惡劣,就沿著長江向東遷徙到武陵山區一帶,與生活在這裡的土著人融合,形成最早的土家先民。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十九集 水映三千峰(3)
王家坪村的土家族村民龔中傲,今年已60多歲。每天重複著相同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在王家坪村他也算是富裕戶。
去年,在深圳打工的兒子寄回了兩萬元,龔中傲用這筆錢翻新了世代居住的吊腳樓。
吊腳樓是一種古老的建築形式,舊稱“幹欄”、“閣欄”、“廊欄”……張家界山多田少,民居擇地,為了適應山坡地形,吊腳樓形式便成為首選。
以吊腳樓為代表的建築,是土家人在長期的生活中形成的一種本土建築樣式。吊腳樓大都是木板房,整體的房屋靠幾根木柱支撐。
吊腳樓一般都背靠山巒,面朝開闊地,臨水的那邊大都有狹窄的走廊,既是為了觀景,也是為了乘涼。遠遠看去與所處的景色極為和諧。經幾代人的創造建設,形成今日集空間美、層次美、輪廓美為一體的吊腳樓群。
張家界也是鳥的世界。由於這幾年人們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各種鳥類也把這裡作為自己的家園,它們成群結隊棲息在密林之中。
鳥,從來就是土家族文化所表現的內容,以西蘭卡普為代表的紡織製品,體現著土家文化獨具的魅力。
織錦是土家族人延續祖先的傳統工藝,挑花、繡花也是土家婦女傑出的工藝製作。圖案強調分組對稱,從最初的花、鳥、樹、蟲的單一圖案逐漸發展成比較複雜的花式,寓意中處處滲透出土家人對自然和美的理解。
因張家界水源充沛,這裡的人們在吃穿住用等生活中,有了水文化的顯著特質。水是文化的使者,土家人居住的村落,水文化像澧水那樣淵源流長。張家界是地球留給我們的一個珍貴的紀念物,因為它顯示了大自然的最原始的美麗。在喧囂的今天,能有一個迴歸大自然的去處,這便是我們擁有的最寶貴財富。
山因水而有靈性,水又因山而婀娜多姿。張家界人正是沿著流淌的溪水,走到長長的澧水,又從家鄉的河水飄到了800裡洞庭湖。在那裡,他們才觸控到了那條奔騰在自己心裡的長江。(編導:黃寧/攝影:程受琦)
。 想看書來
第二十集 江湖武漢(1)
對於今天這個有著水一樣質感的城市而言,500多年前漢水的一次改道所成就的輝煌,彷彿只是武漢這個城市剛剛演繹的一段華彩樂章。
晴朗的天空下,矗立著一座城市,準確地說,是三座城市:武昌、漢口、漢陽,在兩條江水交匯的地方鼎足而立,這裡就是長江中游的特大城市——武漢。
每天早晨,武漢街頭做熱乾麵的早點攤,可以說是最早忙碌起來的買賣。這座城市的每一天,也就從熱乾麵開始。
因為長江的穿城而過,所以在許多武漢人的心目中,這個城市的市中心位置就在這滔滔江水之中。
雖說現在武漢交通已經十分發達,可在這江面上往返的輪渡,已經有了上百年的歷史。不過,兩岸城市的景緻顯然不能和百年前相提並論了。那棟過去遠遠就可看見的武漢關大樓,現在也只有在船靠岸時才能分辨出它的模樣來。
有“火爐” 之稱的武漢,從春夏之交的梅雨時節就開始瀰漫著
《再說長江背景音樂下載》 第18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