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1/4頁)
一米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生物體與環境中各種存在之間的關係非常複雜,環境中包括了各種有形的和無形的存在,這些存在對於生物體的存在形態的影響是錯綜複雜的。在生物進化過程中,生物形態的變化表現為生物分子結構對環境中各種存在產生的作用所做出的表達或解釋,其中隱含著複雜的物質關聯或作用力結構形式。
在自然界,生物有各種各樣的存在形態和構造,在生物進化過程中一些生物功能不斷得到加強,演化得越來越完美,這些反映了生物體有依據環境的變化進行自身調整的能力。觀察自然界的生物,可以發現各種生物的生理結構、體型體貌、生活習性都與環境狀況之間的密切關係,這些現象用適應性變化比偶然性變異來解釋顯得更合理。在人們熟知的動物中,魚類一般都有流線型的體型,陸地哺乳動物有適合於奔跑或攀緣的四肢,鳥類的翅膀則適用於在空中飛翔,這些動物的生理構造都與它們生存的環境有關,並且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
對於有些生物的生存形態和特性,傳統的進化論解釋為自然對遺傳變異特徵的選擇,但這裡我們也可以認為這是由於生物體與環境之間存在著某種形式的資訊交換,生物形態的改變與環境狀況之間有著某種內在的聯絡。自然界一些生物被稱為擬態生物,這些生物具有利用自然形態來隱蔽自己的本領,如模擬自然界物體的顏色、形狀。擬態的現象在昆蟲界較為普遍,如竹節蟲、枯葉蝶等,這是昆蟲為生存而經長期進化的結果。這些昆蟲的存在形態可以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有的象一片枯葉,有的象一根枝條,這使得它們難以被其它生物發現,對於這些奇異的現象可以用生物結構的變化和環境的關係來解釋。
在生物進化過程中,像骨骼肌肉結構、消化、血液迴圈、免疫、神經系統等,在初級生物階段這些生物功能並不像今天這樣,隨著生物體與環境的作用,生物結構不斷產生適應性改變,這些生物功能逐漸完善。其實,生物進化是一個全方位的進化,是各種生物功能之間的協調有序發展過程,這樣的過程靠偶然性變異是不可能完成的。
在人的生命形態方面,人由猿進化而來,人與猿之間存在很多差異,這些差異的存在也難以嚴格地用偶然性變異來解釋。在外在形態上,人的骨骼結構、五官的形狀、面板、毛髮等等都與猿的有明顯差別,這些差異的產生更多地受到在生命進化過程中生物生存習性改變的影響,人類從事的生產和文化活動都會對人的存在形態產生影響,這些不能被認為僅僅是偶然性變異與自然選擇的結果。同時,對傳統的進化理論來講,它面臨的最大困難是去解釋一些過去人們認為屬於精神範疇內的東西,如情感和智慧產生這樣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只有從適應性變化這樣的角度才能得到解釋,即生物功能對應於生存的需要而產生和強化。
從所有這些自然現象看,生物形態受到環境狀況的影響,生物能夠依據特定的生存環境產生出特定的生物性結構,各種生物在不同的環境下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生活習性和生存特點,並且各種生物性功能在生物與環境作用過程中逐步得到加強和完善。
此外,我們也可以從另一角度來看生物形態變化與環境的關係。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也不都表現為進化,有些生物機能會在環境變化中退化。這裡也有些明顯的例子,象人們飼養的家禽,它們是由人類的祖先從野生鳥類馴化而來的,這些家禽經過長期的馴養,由於生存不再需要飛行,它們的飛行能力逐漸衰退;再如動物園裡的一些猛獸,由於長期被禁錮在一個小的範圍內生活和繁衍,它們的後代正在逐漸失去野性。退化的現象也可以在人的身上找到很多,如人的牙齒,由於人日常咀嚼的食物越來越精細,很少用於撕咬,所以現在人的牙齒不再那麼尖利了;再如人身上的體毛,由於人主要用衣服來禦寒保暖,體毛的功能在消減,處於不斷退化的趨勢中,而這些生物機能的變化即使在沒有選擇的狀況下也會發生。
近一個世紀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對人類的基因進行研究,尋找基因結構與人體器官功能之間的關係。科學家們發現,隨著人類生活環境的變化,影響人器官功能的基因結構也在改變。這裡以人的嗅覺為例,有科學家對人體20至50個不同的染色體區域進行仔細搜尋之後找出了1000個有關嗅覺的基因,這1000個嗅覺基因當中有72%的基因由於經過改變已經喪失了原有的功能,它使得人類的嗅覺遠遠不及自然界中的很多動物。由於嗅覺已不再是人類求生的重要能力,特別是不會用在尋找食物和辨別掠食動物的足跡和侵襲當中,所以
《生命不是演繹完美的》 第4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