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2部分 (第1/4頁)

辛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

說到畫像,腦袋清晰縝密但也文筆漂亮的鐵伊,在這部宛如一流歷史學術著作的小說中。唯一使用到小說家特權的部分是,她讓整個探案開始於葛蘭特不小心看到這幅畫像複本,他對人長相的奇特感覺,令他無法相信畫像中人是冷血變態的兇手,他把畫像拿給出入病房的醫生、護士、管家、部屬、女友等每一個人看,每一個人都提出一已不同的有趣感受,只除了一點,沒有人認為其中有任何一絲邪惡的氣息。

腿傷只能盯著天花板的葛蘭特,遂因此決意探入這樁四百年前的謀殺案。

臉譜出版公司也決意將這幅理查三世的畫像印上封面,幫鐵伊詢問更多人看這畫的感受,然後,歷史上最了不起的探案開始了──

本文作者唐諾,本名謝材俊,現為臉譜出版公司總編輯。

羅勃·巴納德

從未讀過約瑟芬·鐵伊的偵探小說讀者有福了。鐵伊身處於英國犯罪寫作的黃金時期(約莫在一九二0~一九五0年間),她在眾偵探小說大師之間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約瑟芬·鐵伊(一八九六或九七~一九五二年)是一名僅以作品知名的作家。幾乎沒人瞭解她的私生活,雖然她在戲劇方面的成就也相當不凡,但似乎沒人在意。她身後四十多年作品的銷售穩定端賴小說本身,顯然這些書有著持久不衰的吸引力。我大膽假設她的讀者對她的態度應與對其它古典犯罪小說作家不同:他們對她有愛。他們對待他們最愛看的鐵伊小說,就像他們對待他們小時候最愛看的書一樣,例如《柳樹之風》、《小婦人》什麼的:無條件的熱愛。

小說家與讀者之間這堅強的連結乃基於信任——信任某人是一流的說故事家,而且不會將內容公式化。鐵伊,在她最好的幾本書裡,試圖用各種不同的方式說各種不同的故事。這使她不同於一般量產神秘故事的供應者,雖然那些作品也相當精彩。事實上,在她較為直截了當的偵探故事裡,約瑟芬·鐵伊常常顯露她對傳統“誰是兇手”那一套公式的不耐煩。例如在AShillingforCandles一書中,三分之二的陰謀在探員得到訊息時都未揭露給讀者,或只在破案前才透露。換句話說,她對那種遊戲一點興趣也沒有,而寧願嘗試別的,更多樣性的方式。

她的其中三本小說正是以這樣的方式寫成,不論是犯罪小說體還是“正常”小說體她都揮灑自如。故事的中心仍是犯罪,但是和公式化的“圖書館裡的一具屍體”相去甚遠。很多偵探小說都改編自真人真事,但絕少像BratFaurar這樣的撼動人心,而就單純的解謎習題而言,我們的惻隱之心也不曾這樣有技巧地、令人驚訝地被操縱者。《時間的女兒》幾乎是空前絕後的成功(一個歷史上的謎經過現代人的調查而重新鮮活了起來),它使人們對英史中理查三世那段公認的骯髒汙穢的時期,以及塔中王子的謀殺案重新發生興趣。TheFranchiseAffair一書也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發生於十八世紀的一件案子,某女傭控告她的主綁架及虐待),但在她的筆下卻成為描寫中產階級困境的寓言。

處於偵探小說黃金時代的末期,鐵伊難免和她當代的人一樣有些不怎麼好的態度:反猶太主義,輕視勞工階級,對任何狂熱都感到深深的不安(例如蘇格蘭民族主義,那種事對她來說有任性的意味)。如果艾嘉莎。克麗絲蒂三幕悲劇一書中的“安東尼。阿斯特”實際上是用來打擊鐵伊的話,那麼當克麗絲蒂用“她精神上的家有如伯恩茅斯的寄宿舍”來暗諷她的書正經、傳統到沉悶的地步,還算是相當持平的。

不過那樣一來卻金是講究細微末節而忽略了重點:約瑟芬·鐵伊精彩的說故事技巧;她書中多樣的、可愛的角色性格;最重要的是,她操縱了讀者的同情心。這樣的例子在她的作品中俯拾皆是,不論那是一本“誰是兇手”還是架構較新式的小說。如果納加歐。馬許或克麗絲蒂死得和鐵伊一樣早,我們或許還是能猜到他們會繼續寫什麼樣的小說。如果伊活得更久,我們猜她也許會多寫些“誰是兇手”這樣的小說吧,但除這點而外她到底真正會寫些什麼我們還是猜不到。那也是她最令人佩服的地方。

羅勃·巴納德,寫過三十多本偵探小說,包括最近的《屋主》。他曾七次獲愛倫·坡獎提名,並得過安東尼、阿嘉莎、麥凱維提、尼洛·渥夫獎,現住在英國的利茲。

作者簡介

約瑟芬·鐵伊1897年生於蘇格蘭因弗內斯,就讀當地的皇家學院。之後,在伯明翰的安斯地物理訓練

《時間的女兒作者資訊》 第2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