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1/4頁)
懷疑一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20。 扼虎救父
楊香是晉朝人。楊香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隻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於放下父親跑掉了。
21。 哭竹生筍
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要求用鮮竹筍做湯方可治癒。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裡,扶竹哭泣。少頃,孟宗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採回家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癒。孟宗後來官至司空。
22。 嘗糞憂心
庾黔婁是南齊時期的高士,任孱陵縣令。庾黔婁赴任不滿十天,忽覺心驚汗流,預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兩日。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嘗一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就知道,味苦就有治好的希望。” 庾黔婁於是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裡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幾天後,父親死去,庾黔婁安葬了父親,並守孝三年。
23。 棄官尋母
朱壽昌,宋代天長(今安徽滁州市東北)人。朱壽昌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父親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母子倆五十年音信不通。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曾經刺血書寫《金剛經》,行四方尋找生母,得到線索後,決心棄官到陝西尋找生母,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後來,朱壽昌終於在陝州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一起返回,這時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
24。 滌親溺器
黃庭堅是北宋分寧(今江西)人,著名詩人、書法家。黃庭堅雖身居高位,侍奉母親卻竭盡孝道,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溺器,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
二十四孝故事有其歷史侷限性,有些故事還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有些孝行則屬於愚孝。我們現代人應該積極、辯證地看待這些故事,不要以現代人的觀點去要求古人,而是應該汲取其精華,悟出其中的積極意義,不要教條地去學習、克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弘揚孝道美德,踐行孝道義務,做一個孝敬長輩的人。如果一個人對生養自己的長輩都沒有孝心,很難使人相信他會對別人有愛心,對事業有忠誠,因此這種人也很難得到社會和他人的信任和認可。
弘揚孝道,重在身教
北魏時,房景伯擔任清河郡太守。一天,有個老婦人到官府控告兒子不孝,回家後,房景伯跟母親崔氏談起這事,並說準備對那個不孝子治罪。崔氏是一個知書達理、頗有頭腦的人,她得知情況後,說道:“普通人家子弟沒有受過教育,不知孝道,不必過分責怪他們。這事就交給我來處理好了。”
孝悌為先務,本立而道生(5)
第二天,崔氏派人將老婦人和兒子接到家裡,崔氏對不孝子一句責備的話也沒說。崔氏每天同老婦人同床睡眠,一同進餐,讓不孝子站在堂下,觀看房景伯是怎樣侍候兩位老人的。不到十天,不孝子羞愧難當,承認自己錯了,請求與母親一起回家。崔氏背後對房景伯說:“這人雖然表面上感到羞愧,內心並沒有真正悔改。姑且再讓他住些日子。”又過了二十幾天,不孝子為房景伯的孝順深深打動,真正有了悔改的誠意,不斷向崔氏磕頭,答應一定痛改前非,老婦人也替兒子說情,這時崔氏才同意他們母子回家。後來這個不孝子果然成了鄉里遠近聞名的孝子。
馳騁職場,需要孝道
我國為什麼十分重視孝道,並把孝作為教育的主要內容呢?“好心情工作坊”創辦人、心理學家智然老師說:“孝是一種心理契約,儘管不是用文字書寫的,但是銘刻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上。當父母生下了我們的時候,就給了我們生命的權利,同時我們也承擔了孝的責任。如果不孝就違反了心理契約,就要受到良心和道德的譴責。”智然老師認為:“當今非常流行‘人脈即財脈’的說法。人脈如橋,我們都行走在人脈之橋上;人脈如水,我們似小魚,魚兒離不開水。我們都非常重視人脈,但在建立人脈關係的時候,卻出現了大量次品、廢品,浪費時間,浪費金錢,浪費生命。很多人忽視了人脈質量。名片一大摞,有用的沒幾張。人脈泡沫的煩惱,正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蔓延。如何提高人脈質量呢?其根本在一個‘孝’字。一般來說,我們的人脈由‘五大人脈圈’(即大家族人脈圈、小家庭人脈圈、公司人脈圈、客戶人脈圈、朋友同學人脈圈)構成。核心人脈圈是生
《品賢文談管理》 第7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