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入學 (第1/2頁)
歲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眨眼間就到了元宵這一天,由於時老太爺和老太太當初是從南方逃難到北方,所以時家吃飯向來是南北特色結合。 所以這一天一大早一家人就開始了忙碌,不僅做了元宵還做了湯圓,甚至餡料也有好幾種,芝麻的,肉的,甜的,鹹的,還有酸甜的蘋果泥餡料的。 元宵的做法是需將餡和好,凝固的餡切成小塊,過一遍水後,再扔進盛滿糯米麵的笸籮內滾,然後再過水,繼續放回笸籮內滾,反覆幾次,直到餡料沾滿糯米麵滾成圓球方才大功告成。 由於製作工藝不同,元宵比湯圓的口感要粗一些。元宵煮後,湯會比較濃,跟糯米麵粥似的,表皮鬆軟,餡料硬實有“咬勁”,果香和米香濃郁。 而湯圓的做法就比較簡單了,有點兒像包餃子:先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團(跟做餃子時和麵一樣),用手揪一小團溼面,擠壓成圓片形狀。挑一團餡放在糯米片上,再用雙手邊轉邊收口做成湯圓。 忙活了一早上,中午一家人中午吃上了熱乎乎的元宵和湯圓,看著多,其實分一分也不多,就是花樣多顯得就多,畢竟一年就這麼一次,忙活點也值當。 多做了些也送給了街坊鄰居們,值得一提的是鮮肉餡的得到的好評最多,其次是酸酸甜甜的蘋果泥餡料,小孩子對酸甜味簡直無法抵抗。 因此今天時家的餐桌上的菜都是鄰居們的回禮,炸肉圓子,芋頭燒雞,豬肉酸菜粉條子,涼拌豬頭肉,大燴菜,感覺比年夜飯還要豐盛。 還專門各色口味預留出一份,打算明天送時歡和虎子上學的時候帶去給夫子。 雖然說節日過去了,但是好吃的不分節日,畢竟當下大牛村人們還是吃元宵比較多,餡料一般也就是芝麻餡棗泥餡,其他餡料也還算稀奇。 第二天一大早,吃完飯後,安和就拎著滿滿一大籃子束脩,領著虎子和時歡去了學堂。 學堂建在村子後山前面,那裡環境清幽,還有一大片竹林,果樹,也考慮過挨著山會不會不安全,但是大牛村這麼多年也沒發生過猛獸下山吃人的事情。 所以村民們認為山神保佑,還在山腳建了一座山神廟,時常有村民去供奉,上山下山也去拜一拜,感謝山神的庇佑之恩。 學堂就建在山神旁邊,是個不大不小的兩進院子,夫子平時就住在後面,前面是小孩子們上課的地方,也就是蓋了前後一共六間屋子。 廚房在前面,旁邊就是學堂,方方正正,用作教書的學堂是最大的,可以容納四十多個小孩上課,學堂另一側房間是通頭的炕,用作偶爾學生休息。進大門右側是一個大點的茅廁。 夫子後面也有一個小廚房,和單獨的茅房,一個主屋,主屋在中間裡面被隔開,一半睡人,一半用作書房和待客用。主屋右側是客房,廚房在左側。 院子裡中央是竹子用作隔開前後屋子,左側開闢出了一處菜園,右面靠牆角是一處池塘,旁邊放著石桌石凳。 村民們不懂得美學,像模像樣的參考他們所見識得城裡富戶的宅子,照貓畫虎的盡他們最大的努力給夫子蓋出了這片院子。 幾乎是全村男女老少凡是能動的,出錢的出錢出力的出力,用了三個月在年前把這座宅子完工。 時歡家是在靠近村口的位置,書院在西南側,大概要走路兩炷香的時間,一路上看到了不少送孩子的大人。 大牛村有三百多人,六十多戶人家,在古代算是個大點的村子了,又由於靠山而建,所以地勢高低不平,佔地面積也挺大。 因為夫子只招收五歲以上八歲以下的男孩,所以適齡小孩也不多,就三十八個,大一點的孩子都被送去了鎮上,六天休沐一次,一般是一天。 時歡他們到的時候,院子裡已經有了不少人,他們來的不算早不算晚,安和領著他們進屋把束脩交給夫子旁邊的書童。 夫子是個留著長長的鬍子精神頭很好的老爺爺,說是老爺爺其實也就五十多歲,不過在平均壽命七十的古代算是年齡大了。 夫子笑眯眯的挨個摸了他倆的頭,就叫他們先出去了。 又差不多等了一炷香的時間小孩差不多都來齊了,書童清點完人數就讓大人們回去了,小孩留下,午飯會在學堂吃。 做飯的是村裡面大娘輪流做,食材也是村裡面出的,村委會會給大娘們和出食材的人家錢,但也不多,全靠村民們心善。 主要是有了學堂起碼家家戶戶都有點親戚關係,也都有小孩,是造福全村的事,村民們也就不計較這些,圖個吉利罷了。 小孩們都是一個村的也熟悉,看著大人們走了,就嘰嘰喳喳的湊一起說話,整個院子瞬間充滿了活力。 “肅靜,今天是你們第一天來學堂,今天也不講課,把座位分了,規矩講明白了,座位按照身高大小分沒問題吧”,書童在夫子的授意下出來對院子裡的孩子們說到。 小孩們天生害怕老師,瞬間安靜下來齊聲說道“好的,夫子”。 說是書童其實在夫子講課中充當助教作用,叫一聲夫子也沒毛病。 小豆丁們最大八
《女穿男修仙文主攻》 第9章 入學(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