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部分 (第1/4頁)

連過十一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前言:中國應該怎樣做大國?

中國是否已經是世界大國?從經濟總量上看,這是個不爭的事實。不妨看看基本的資料: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估算,2008年中國的GDP達到萬億美元,僅次於美國(14萬多億美元)和日本(萬億美元),超過了歐洲第一大經濟體德國(萬多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到2010年中國的GDP將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學家們還經常透過另一種方式來核算GDP,那就是購買力。對購買力估演算法最簡單的解釋是:因為各國生活費用差距相當大,每1美元在不同地方能買到的東西也不一樣。

比如,經濟學家們用了一種通俗易懂的“巨無霸指數”(Big Mac Index)估算同樣的貨幣在不同國家的購買力:同樣一個巨無霸,在挪威要花美元,在中國則僅僅為美元。也就是說,同樣的1美元在中國的實際購買力比在挪威的實際購買力要高出3倍多。

如果按照貨幣的這種實際購買力來估算,各國的GDP將會重新排座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此估算的結果是:2008年美國GDP以同樣的14萬多億美元排名第一;中國則以將近8萬億美元排名第二;百物騰貴的日本,GDP總量僅為萬億美元,遠遠落後於中國而屈居第三;印度則以萬多億美元上升到第四位(在以美元面值計算的常規GDP榜上排名第12),德國以不到3萬億美元跌到第五位。目前,中國的經濟增長率仍然領先於印度,在未來10年,美國和中國應該是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經濟大國。當然,我們還不應該忘記許多經濟學家的預言:再過30年左右,即使以美元面值計算,中國經濟的總量也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從這些統計數字和理性的預期來看,已經沒有人能否認中國是一個大國。

但是,統計數字也揭示了另外一個含義。中國之所以成為大國,主要在於中國有13億國民所構成的世界第一大人口,並不能說明中國具有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和生活水準。龐大的經濟總量被13億一除,一下子就變得很不樂觀了。再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估算。以美元面值計算,2008年中國的人均GDP為3 300多美元,在被統計的179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104位,如果以購買力估算,則以不到6 000美元排在被統計的194個國家和地區的第100位。連薩爾瓦多、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等等聽起來很落後的小國家,也排在中國之前。這就形成了典型的“大國小民”綜合徵:經濟總量的壯大使許多中國人有了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和大國意識,覺得自己在世界上應該有相當的發言權,甚至可以“擺擺大”了。但是,真正落實到個人層面,大部分中國人則不得不面臨這樣的現實:自己仍屬於世界上貧困的一族,經濟力量甚至還不如毫不起眼的非洲、拉美一些小國的國民。

許多中國人中的反韓情緒多少也反映了這一點:區區一個小國,憑什麼和我們爭奪亞洲文化的主導權?憑什麼這麼趾高氣揚?但是,韓國人“牛”的一個道理是,不論按美元面值計算的人均GDP(近兩萬美元),還是按購買力計算(萬多美元),都是中國的數倍。作為個人而言,韓國人當然“神氣”多了。

更何況,中國的發展是經濟改革優先,政治改革滯後,普通百姓的基本權利還沒有得到充分保障,還沒有建立有效的政治渠道,讓普通公民對與自己切身利益緊密相關的事務有足夠的發言權、參與公共決策。大家不光是經濟貧民,也是政治上的小民。大國意識的膨脹和這種小民的無助感相互撞擊、衝突,自然就產生了強烈的心理挫折。這也就給極端民族主義情緒的滋生提供了豐厚的土壤。

遺憾的是,“大國小民”的情形很難算是真正的大國姿態。憤怒和挫折的心態也很難與大國匹配。人在

這種狀態中所做出的決定經常是基於情緒(而且多是相當惡劣的情緒)而非理性。這種決定的錯誤性自然會導致更多的憤怒和挫折,如此惡性迴圈下去……這種民族主義心態強調的是大國“應有的地位”,把個人層面的挫折感歸結為國家的國際地位被低估、歸結為外國對自己的輕視和敵意,進而激發了極端的排外、仇外的情緒,卻忽視了這種挫折感的根源其實還在於“小民”、“貧民”的現實,在於我們國家自身的原因。這種典型的透過對外發洩而躲避自己問題的弱國心態很難和大國的地位相得益彰。

本書雖然叫“怎樣做大國”,但大國僅是一個背景,一個生活場景。書的核心是人,是中國人的生活

《怎樣做大肉丸子》 第1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