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99部分 (第1/4頁)

浮游雲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裡面有“文革”中“老中青”三結合上來的年輕積極分子和造反派,有“文革”中對立派別的代言人,有“文革”中一直在臺上參加過批鬥別人的老幹部,也有被打倒受批鬥多年又恢復工作的老領導。“文革”留下的宿怨新仇,派別糾紛,又加傳統思想與改革思想的衝突碰撞,新老各種矛盾混雜在一起,不僅是面和心不和,而是有時開會就拍桌子吵架,公開對立,陣線分明。不少地、市、廳、局也是這樣。

鄧小平同志認為這種班子老化、機構臃腫,許多人不稱職,工作不負責任,不講效率等這種種情況,已經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在中央會議上多次提出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問題,要求精簡機構。說這是一場革命,不是對人的革命,是對體制的革命。

明確提出了實現幹部隊伍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說這場革命不搞,讓老人、病人擋住比較年輕、有幹勁、有能力的人的路,不只是四個現代化沒有希望,要涉及到亡黨亡國的問題,可能要亡黨亡國。說目前主要任務是善於發現、大膽破格提拔中青年優秀幹部,特別優秀的要給他們搭個輕便的梯子,使他們越級上來。

中央提出機構改革和幹部“四化”以後,所領導都知道很快就要退下來,更影響了積極性,老班子的改建已迫在眉睫。中科院在1982年就根據中央機構改革要求作了具體部署,開始物色新班子人選。

人們看清了這種形勢,上上下下也自然都緊張活動了起來。所領導各自在挑選自己中意的人,想進領導班子的人也在靠攏自己親近的領導,以尋求支援。中科院這個研究所和一般黨政機關不同,那時黨政機關中處級以上幹部大學生沒有幾個,符合幹部“四化”(其中重要一項是必須大學文化)條件的很少,這裡絕大多數都是大學生,還有中高階職稱,許多人都符合“四化”條件中的知識化、專業化的硬指標。由於是新建所,許多人都屬於中青年範圍,符合年輕化的條件。有人由於職務的重要,和所領導接觸頻繁,感情融洽。有人善於交際,和許多人都是自來熟,有很好的群眾基礎。更有有心人整天圍著領導轉,以尋求支援。

白剛很長時間只是個相當副處級,研究室負責人。因為研究室人少,按規定不應設兩個室主任。後來才勉為其難地明確為研究室副主任。所裡光處級幹部就有幾十人,他不善交際,和所領導沒什麼接觸,和群眾也很少聯絡,所以他對所裡即將來臨的人事大變動,很不敏感,也不願操心,更沒想過自己會捲入這個漩渦。

他覺得自己沒這個條件,更確切地說是沒這個興趣。二十多年的冤枉磨難,他雖然還有些怨氣,但總算過去了。使他憤憤不平的是黨中央雖然有了明確的規定,但落實政策中卻是那樣的艱難曲折。更讓他難以理解的是落實政策以後,竟然成了一塊廢料,省裡縣裡推來推去,誰也不要。這種情景,仍歷歷在目,他哪裡還有心思去爭取當什麼所領導?

誰也想不到,到了1982年所里正式醞釀接班人的時候,幾經比較,幾經周折,他竟成為唯一的一個被領導班子成員接受的所黨委書記的提名人,上報中科院以後,經過多次考察,很快得到了批准。不少人想得到這個職位都落空了,白剛對這個職務想也沒有想過,結果卻落到了他的頭上。真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行了。

研究所是中科院直接領導,但主要領導的任命須徵得省委同意。一般講中科院同意了,省裡便不會有不同意見,只是走個手續而已。可是誰也想不到,這個手續就是走不下來。中科院催促,所里黨委書記去催促,半年過去了,仍然沒有訊息,這不是工作效率低的問題,也不是人們常說的拖拉作風所致。其中必有緣故,可是為什麼呢?誰也想不清楚。

《從囚徒到省委書記》荒村40(1)

本來老班子已處於癱瘓狀態,日常工作主要是七十多歲的老書記支撐著。實際不少工作已經停擺了,因為是研究所,科研人員習慣於獨立作戰,沒人管也還是各自忙自己的事情,要是一般行政單位或是企業,早就亂了。就是研究所,也難免產生一些混亂現象。中科院批准了新的書記,老班子的心更散了,連老書記也是一心想著趕緊把權力交出去算了,可是偏偏省裡就是拖著,使老書記處在一個上不上下不下的為難境地。

老書記和黨委選擇了白剛為接班人,也傷了想接班的那些有權勢的人,以前圍著他們轉的人也疏遠了,不僅不能為書記主動分憂,就是他們分內的事兒,也往往是閃在一邊冷眼旁觀,沒有了熱情。大家早都知道有了新書記,究竟將來班子裡有

《從囚徒到省委書記2全本》 第99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