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4部分 (第1/4頁)

團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國際合作增加其在市場中的權力,但直到第二次石油危機的第二階段(1980~1981年),IEA才真正發揮了其應有的作用。

1974~1978年消費國和產油國的力量相對平衡,世界原油價格基本保持穩定,一直執行在每桶~美元。經過通貨膨脹調整後,價格甚至呈現小幅下跌。1981年以來,國際市場的主導權重新回到石油消費國手中。其間,消費國和產油國還共同應對了波斯灣危機所引發的短期供給中斷,維護了國際市場的穩定。

(二)世界能源格局的現狀

當今的世界格局主要有三個特點:第一,大國主導的世界統一市場形成,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再一次出現。第二,美國是大國當中實力和“權力”最大的一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個國家能夠挑戰美國的地位。但是,隨著歐洲作為一個整體的力量的增強以及中國的崛起等諸多因素,美國的地位在相對衰落。第三,個別國家在特定的領域擁有優勢,如俄羅斯的軍事力量、中東國家的石油資源、中國的人口規模等。因此,在既定的世界格局下,由於國家間關係的變化和國家之間所擁有的不同領域的“權力”的差異大小,仍然會出現次格局狀態。世界能源格局就是基於世界格局三個特點產生的次格局狀態,表現為能源領域中國家實力結構的穩定狀態,利益相關的各方透過競爭、合作、談判等方式在能源生產、交換、消費、分配等問題上達成暫時妥協,任何試圖改變現狀的行為都是得不償失的。大部分產油國從綜合實力上來講是小國,但在能源領域卻是擁有“權力”的大國。並且由於石油的可耗竭特徵,產油國的權力越來越大,與那些淨進口石油的大國形成了“權力”的對峙和均衡狀態。

世界能源格局與中國的能源安全(5)

美國和歐佩克在世界能源格局中的地位舉足輕重。石油多年來一直是國際貿易中最重要的原料。美國所尋求的開放、非歧視性的貨幣和貿易體系,依賴於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和繁榮,而這些國家的發展和繁榮,必然也依賴於能比較容易地以合理的價格從中東進口石油。從物質含義上講,石油處於美國霸權再分配體系的中心位置。美國的影響建立在三種主要的利益機制上,而其盟國正是透過這些以美國為中心的機制來獲得收益,並服從美國的領導。這三種主要的利益機制是:穩定的國際貨幣體系,開放的市場和保持石油價格的穩定。

美國在世界能源格局中的地位還體現在石油—美元計價機制上。斯特蘭奇指出,“在世界市場經濟中有兩種容易波動的價格在起作用,一種是石油價格,另一種是美元匯率,它們影響著出口國和進口國的財富”。石油由美元定價首先要歸功於歷史的因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雖然美國沒有取得世界的霸權,美元還沒有獲得替代英鎊的實力,但美國卻成為世界最大的石油出口國,墨西哥也是主要的石油出口國。從墨西哥灣輸出的石油均採用基點體系(basing point system)定價,即墨西哥灣產出的原油價格加上運輸的費用就成為到岸的石油價格,而墨西哥灣原油的價格和運輸費用的計價貨幣都是用美元。對美國來說,以美元作為國際石油交易的計價貨幣,重要的不是匯率的高低,而是美元作為交易媒介的壟斷地位,這就鞏固了美元的霸權地位。

由於政治、軍事和經濟方面的原因,歐佩克不得不與霸權國家達成妥協,實現所謂的“相互依賴”。目前,原油市場的主要供應商是提供世界40%的石油並且擁有世界70%的已探明石油儲量的歐佩克國家以及一些非歐佩克產油國家。作為一個終端供應商,一般情況下歐佩克的作用就像企業聯合組織,透過保持充裕的石油產量來影響石油的價格。近年來,它的方針已經變成了在平衡市場的同時允許石油消費國保持適當水平的原油存貨。非歐佩克成員國的儲量和剩餘生產能力相對有限,一般只能充當價格的被動接受者。由於世界經濟對石油的嚴重依賴,在石油利益的分配格局當中,石油需求國家往往處於被動和弱勢的地位,但以美國為代表的石油需求國家同時又是強大的軍事、經濟集團,它們在與石油生產國的博弈中往往又處於優勢地位。雖然在短期內石油價格和產量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波動,但是在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期內,由於兩大集團各有所需並且勢均力敵,石油價格保持基本穩定就表明在兩大集團內部的利益分配比較“均衡”,國家之間的權力結構達到了暫時的穩定。

我們透過觀察19世紀60年代以來國際油價的波動發現,油價在大多數年份比較平穩,比較顯著的波動分別

《大國策影片》 第14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