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部分 (第1/4頁)

誰與爭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匯率戰爭 第一章(1)

俗話說,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這是因為世界上的資源是稀缺的,而如何分配這有限的資源來滿足人類無限的慾望,就成了一門大學問。要想鼓勵大家各盡所能、各取所需,使用貨幣是最有效的方法。

由於世界各國貨幣的名稱不同、幣值不一,所以一國貨幣對其他國家的貨幣要規定一個兌換率,這就是匯率。匯率是一種貨幣兌換另一種貨幣的比率,也可理解為用一種貨幣表示另一種貨幣的價格。由於貨幣是匯率的基礎,因此在瞭解什麼是匯率以前,我們首先要知道,貨幣是什麼?

今天一提到貨幣,我們都有一個直觀的印象:我們手裡握著、兜裡揣著的人民幣不就是貨幣嗎?在西方國家,他們手裡握著、兜裡揣著的美元、歐元等,也都是貨幣啊。但從本質上來看,這些貨幣不過是紙張而已,是什麼讓它們能夠換來真金白銀呢?

鈔票看得見、摸得著,至少有個影,但我們現在這個高度發達的社會中,貨幣已經發展到了虛擬的境界,去商場買東西,不用現鈔,刷卡就行。給外地匯款,不用寄錢,直接在銀行填個單子籤個字,千里之外的那個人的賬戶裡就多了些數目,而你的賬戶就少了些數目。也就是說,在我們的社會里,只要數目劃來劃去,貨幣就已到位,並能用來換吃喝玩樂的各類東西,甚至可以拿這些數目換金銀珠寶。而你的畢生積蓄,也是用數字顯示。

那麼究竟是透過怎樣的魔法,讓人們心悅誠服地願意用自己的勞動成果換來一些無影無蹤的數字呢?

***

要解釋貨幣的含義,我們首先要問,為什麼貨幣會存在?要知道人類在最初的時候是不需要貨幣的。這是因為當時沒有交易的需求,大部分的人都自給自足,其理想最多是填飽肚子就行,不需要從別人那裡得到什麼。但人的慾望是無限的,等吃飽了肚子的初級慾望滿足以後,就希望能夠活得更好些。比如吃糧食的可能想吃些肉,吃肉的則想吃點糧食。

但要得到東西,最好的方法就是去交換。

交易的最原始形態,是以物換物。這樣來得最直接,你拿來幾塊獸皮、幾塊肉,我拿來些糧食,雙方都覺得滿意了就進行交換。這樣交易了一陣,大家也發現不靠譜,易物也沒有效率;你必須有我想要的,我才願意和你換,你也是因為我有你想要的,所以才和我換。但很多時候,雙方的利益沒有銜接得這麼嚴絲合縫。比如,王二有一袋糧食,張三有一張獸皮,李四有一顆寶石;王二想要李四的寶石給他媳婦做個戒指,但李四卻想要一張獸皮做件衣服取暖。因此,兩個人沒法直接交換,必須去找一個有獸皮、又願意用獸皮換糧食的張三,才能滿足各自的需求。如果恰巧找不到張三,或中間又要拐上七八個彎呢?那麼交易就做不成了。

而即使找到張三,生意也未必就能談妥,因為三方之間對貨物的估價可能不同。一開始不知道將來獸皮能換來自己心儀的寶石的王二,不願意用自己的糧食去換不想要的獸皮。就算他知道李四想要獸皮,他也不一定敢要張三的獸皮,因為他生怕自己換來張不好的獸皮,李四不肯接受。

由於這麼換來換去太過不便,大家覺得應該用個什麼東西來代表各類貨品的價值,這樣交易起來會簡單許多。而這個被用來代表各類貨品價值的東西,就是我們現代所說的貨幣。從易物發展而來的貨幣,其用途就是為了讓交易更容易。因此,蘇格蘭18世紀的大哲學家大衛·休謨告訴我們:“嚴格地說,貨幣並不是用來交易的,而是人們共同約定用以便利商品交換的一種工具。它不是貿易機器上的齒輪;而是一種使齒輪的運轉更加平滑自如的潤滑油。”(大衛·休謨,《論貨幣》,1752年)。

匯率戰爭 第一章(2)

有了貨幣,才能有我們所謂的現代社會,因為人類不需要自己生產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了。每個人可以專精一項,然後根據自己的特長換來自己所需要的一切。只有產生了貨幣的社會,才能出現歐陽修這樣的大文人,專心寫《新五代史》。不然的話,他每寫完數頁,就要想辦法拿手裡的幾張紙去換吃穿用的東西,怎麼做學問?再說如果真是遠古,估計連歐陽修也要專心種地和打獵了,哪裡還有閒情逸致寫書?

***

由於貨幣只是代表了貨物的價值,因此用什麼作為貨幣其實並不重要。在世界各地,牛羊、鯨魚齒、指甲、魚鉤、象尾、珠寶等物,在早期都曾被作為貨幣進行流通。而在所有早期社會中,最酷的怕是太平洋密克羅尼西

《匯率的理論》 第1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