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1/4頁)
瞎說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袁世凱對於世界大勢、國際關係,一無所知,只知頑固堅持封建的“宗藩關係”,一味醉心於權謀詐術,並自信依靠他的技術,足以控制形勢,完全沒有估計到朝鮮局勢的變化。1893年2月,他向李鴻章報告說:“頃晤王及世子,情甚殷洽,囑凱遇事指教,務期中東無稍芥蒂……凱乘機聯絡開導,與權貴閔泳駿、泳達、鄭秉夏等均善。駿等迭諫王及妃誠事華、信待凱以自保。王妃均漸感悟。倘能久定此見,東方事可望漸順。”'10'實際上,這是國王在他的高壓下假意敷衍,其驅逐袁的願望確在日增月長。同時,袁也低估了列強對朝鮮的侵略意圖,他說:“美人意僅自守,素無遠略。英、法、德則意實無他。倭人方亟亟自謀,斷不至遽敗和局。俄人鐵路未竣,專慮西陲,覬覦之念尚隱未發。”'11'到1894年春,當金玉均被刺案發生,'12'日本軍國主義分子乘機煽動戰爭,“徵韓論”甚囂塵上時,袁世凱還向李鴻章報告說:“詳審在韓倭人情形及近日韓、倭往來各節,並倭國時勢,應不至遽有兵端。”'13'
其實,這時資本主義列強已先後向帝國主義轉化,日、俄、美、英等國都在覬覦著朝鮮的權益,鬥爭非常激烈。以日本來說,它為抑制沙俄侵朝,雖然也曾一度標榜中、日“合作”,但“大陸政策”毫無改變,僅是外交策略上稍有不同。而且,由於日本國內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更加刺激了壟斷朝鮮市場和變朝鮮為殖民地的慾望。為此,它不僅在軍事上作了充分的準備,在國際上也得到美國的支援。所以,一待東學道起義擴大,日本就決定出兵。烏雲籠罩的朝鮮半島,頓時狂風暴雨大作。
註釋:
①《清季外交史料》卷16,頁14…17。
②《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卷8,頁22;卷9,頁13。
③金允植:《雲養集》卷11,頁28。
④袁保齡:《閣學公集》書札,卷4,頁24、31。張佩綸:《澗於集》書牘,卷6,頁10。
⑤沈祖憲、吳生:《容庵弟子記》,1913年版,卷1,頁18。
⑥《袁氏家書》,卷6,頁17。
⑦同②,卷9,頁5。
⑧同②,卷9,頁13。
⑨李鴻章:《李文忠公全集》譯署函稿,卷19,頁57…59。又同⑧。
⑩《袁世凱履歷單》,光緒二十四年,故宮檔案。
'1'《袁世凱致總署函》,光緒十一年十月二日。
'2'同④,卷8,頁23。
'3'同⑥,卷6,頁20。
'4'同⑨,卷18,頁5…6。
'5'《袁保齡致袁世凱書》,光緒十二年六月二十三日。原件,北京圖書館藏。
'6'《李鴻章致總署函》,光緒十二年九月二十六日。
'7'同⑨,卷19,頁53。
'8'同'5',光緒十二年五月十七日。
'9'同⑨,奏稿,卷74,頁46。
'10'同②,卷12,頁13…14。
'11'同⑨,電稿,卷15,頁26。
'12'1894年3月,金玉均從日本抵達上海公共租界。朝鮮政府派遣刺客把他刺殺。清政府把刺客及金屍一起送交朝鮮政府。
'13'同②,卷13,頁3。
甲午戰爭中臨陣脫逃
袁世凱在朝鮮的最後幾年,正是朝鮮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都十分尖銳的時候。當時流傳著一首悽慘悲涼的民謠:“金樽美酒千人血,玉盤佳餚萬姓膏,燭淚落時民淚落,歌聲高處怨聲高。”可見政治腐敗、人民怨恨的情形。為反抗外國侵略和國內封建壓迫,朝鮮人民不斷掀起武裝鬥爭,到1894年,終於匯合為聲勢浩大的東學道起義。
東學道是以農民為主的秘密宗教團體,他們反對以天主教為代表的“西學”,反對封建統治者。從19世紀80年代起,道徒迅速增多,遍及全國各地,而以南部全羅、慶尚、忠清三道為中心。1893年4月,道首崔時亨舉起“斥夷討日”的旗幟,①在忠清道報恩縣聚集道徒數萬人,準備進攻漢城。外國侵略者“均大恐”,“日本人尤驚擾”。②朝鮮國王“倉皇失措”,③趕忙派遣樸純齋要求袁世凱幫助鎮壓起義。袁世凱誣衊東學道為“教匪”、“邪教”,④他大言不慚地說:“邪教烏合,料必自散,倘突聚亂,不及調兵,王可選付凱韓兵千名,以凱處華捕差丁分領,由凱親率截剿,足可殄滅。”
《袁世凱傳記推薦的版本》 第5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