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6部分 (第1/4頁)

著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永鍶�倏誶資簦��朔⑴湮�囅鏡母救送猓�兇泳土�綽�芩甑男《�慘桓鑫叢�糲攏�欽娼卸鮮志�錚�庖黃�藝�衷趺茨懿灰奈�降兀�

這故事你又還可以這麼說,要是把遠處的那塊半截子還露出地面的石烏龜,也同這石門、石鼓、石獅子算做一個建築群,這裡早先就不該是個家宅,而應該是一塊墓地。當然一里地長的墓道,這墳墓也好生氣派,只不過現今已難以考據,駛在石龜背上的那塊石碑,土改分田時被一家農民搬走打成了磨盤,剩下的石基,一是太厚重派不上用場,二是挪動太費人工,就由它一直埋在地裡。就說這墓吧,安葬的顯然絕非平民百姓,鄉里的豪紳哪怕田地再多,也不敢擺這份排場,除非身為王公大臣。

說的恰恰是一位開國元勳,跟隨朱元璋起事,趕走韃子,可打得天下的功臣大都沒落得個好死,能壽終正寢得以厚葬的不能不說是有獨到的本事。這墓主眼見皇上身邊老將一個個遭到誅殺,終日誠惶誠恐,斗膽給是上遞上一分辭呈,說的是當今天下,國泰民安,皇恩浩蕩,文臣武將,濟濟滿朝,微臣不材,年過半百,家有老母,孤寡一生,積勞成疾,餘年無幾,掛冠回鄉,聊表孝敬。等辭呈轉到皇上手裡,他人已出了京城,聖上不免感慨一番,賞賜自然十分豐厚,死後還得到御筆親批,修下偌大一座墳墓,表彰後世。

這故事也可以有另一個版本,離史書的記載相去甚遠,同筆記小說更為靠近。照後一種說法,這主兒見皇帝借肅整朝綱為名,清除元老,便以奔父喪為由,交權躲回鄉里。隨後竟裝瘋賣傻,不見外人。皇上狐疑,放心不下,派出錦衣衛,一路翻山越嶺而來,只見他家門緊閉,便宣稱傳達聖旨,徑直闖了進去。不料他從內室爬了出來,朝來人汪汪直學狗叫,這探子似信非信,大聲呵斥,令他更衣接旨進京。他卻嗅嗅牆角的一堆狗屎,搖頭晃腦竟自吃了,錦衣衛只好如此這般回報聖上,皇帝這才深信不疑,他死了之後,便賜以厚葬。其實那堆狗屎是他寵愛的丫鬟用碾碎的芝麻拌的糖稀,聖上哪裡知道。

這裡還出過個鄉儒,一心想謀取功名,進了大半輩子的考棚,五十二歲上終放中了個末名的榜眼,就又天天巴望遞補上一官半職。誰知他未曾出閣的女兒,同小舅子眉來眼去,有了肚子。這傻女兒以為牛黃可以打胎,拉了兩個月的稀,人倒越來越瘦,肚子卻一天天大了起來,終放叫孃老子發現,一家子鬧得個雞飛狗跳。老頭子為拯救聲名,便也學皇上對亂臣逆子的辦法,來個賜死,將失了貞操的女兒硬是釘進棺材板裡。這事情揚揚沸沸,傳進了縣城,縣太爺本來就為這地方民風不正煩惱不堪,總怕頭上那頂烏紗帽戴著不穩,正好抓了這事作為典型,報告州府,州府又轉報朝廷。

皇帝擁著寵妃,久已不理朝政,一日興致索然,便想起過問一下民情。朝臣稟報上這件趣聞,皇上聽了,也不免嘆息一聲,倒也是個知理人家。呈上這口諭立刻作為頭等大事,傳到州府,巡撫又立馬加批:萬歲聖旨,不可怠慢,置匾高懸,廣諭四鄉。又快馬加鞭,通告縣衙門,縣太爺當即鳴鑼上轎,官差哈喝,兩廂迴避,這腐儒老兒跪聽聖諭,還不感激涕零?縣太爺又厲聲吩咐:這龍言“知理人家”字字千金,快快立下牌坊,永誌不忘!如此善舉,感天動地,耀祖榮宗,老頭子隨即賒了幾十擔谷,僱人打下幾方石頭,日夜監工,精雕細刻,辛苦了半年,冬至之前,總算竣工,又張羅酒席,酬謝四鄰,年終結算,當年收成全還帳了不說,尚虧空四十兩紋銀十七吊制錢。又受了風寒,便一病木起,好不容易熬過了來年正月,竟一命嗚呼在秧田下種之前。

這牌坊現今還立在村東口,偷懶的放牛娃總用來控牛繩。只不過兩柱當中的橫題,縣革委會主任下鄉視察時見了認為不妥,叫秘書告訴當地鄉里的書記,改成了“農業學大寨”,五柱上的那副“忠孝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對子,則換成“為革命種田,大公而無私”的口號。哪知大寨那樣板後來又說是假的,田也重新分回農民手裡,多勞的自個兒多得,牌坊上的字樣也就無人理會。再說,這家人後輩,精壯的都跑買賣發財去了,哪還有閒心再改它回來。

牌坊後面,頭一戶人家門口,坐個老太婆,拿根棒捶在個木桶裡直搗。一隻黃狗在周圍嗅來嗅去,老太婆舉起棒捶,狠狠罵道:“辣死你,滾一邊去!

你橫豎不是黃狗,照樣前去,直管招呼:

“老人家,做辣醬呢?”

老太婆也不說是,也不說不是,瞪了你一眼,又埋頭用棒捶直搗桶裡的鮮辣椒。

“請問,這裡可有個

《靈山縣政府網招考招錄》 第16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