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9部分 (第1/4頁)

別克陸上公務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界,不動周圓的,要認識道體,必須要和道體一樣周遍,一樣周圓。猶如要攝取太平洋海水的熱量,就必然要有一個和太平洋麵積至少等同的低溫熱源,才有可能攝取(這是被熱力學第二定律所證實的結論)。同理,要證悟道的存在必須使你的心量也要周遍法界、不動周圓才有可能達到。這就是說當我們成為“無量光”、“無量壽”時,才能周遍周圓。要知道“無量光”、“無量壽”是無上正等正覺的境界,也就是成佛的境界,所以不成佛、成道,就永遠不能徹悉“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的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窮盡諸法實相”。這是釋迦牟尼佛證悟後的真實感受和心得,也是他透露世人的最大“天機”!

為什麼極性思維不能認識道,更不能體悟道呢?因為任何極性是對非極性的“分割”,極性極化是在非極性道體本身上進行的,所以極化的結果是對無量、無極、周遍、周圓等非極性屬性的侷限或割截。於是,將無量、無極極化為有量、有極;將周遍周圓的道體極化為有限、有範圍、有邊際的自組織系統。猶如大水中形成的漩渦,自成體系而禁錮;亦如蠶作繭自縛而閉塞。佛陀比喻為大海一漚和頻伽瓶塞其兩孔。越是極化則分割得越細越小,就更遠離道體的狀態和屬性了。所以,用有限的極性思維無法把握道,更無法推測道。只有達到“孔德之容,惟道是從”,才能認識道,才有可能證道。道的屬性是無私無慾、無為自然,只有我們的心態達到無私無慾,無為自然的狀態時,我們才能與道同體,與道同體了,就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就能徹悟道的狀態和屬性。

數學上的零所表達的也正是“吾不知其誰之子”的道。零本來就是那個零,本來如是。那個零誰也沒有產生它,其它的數都可由零和一演化出來,零可看作是一切數的本源,零也是不知其誰之子,是一切數之先。

大智慧的莊子對世界本源狀態的描述更為詳細直觀,“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莊子的“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正是對“吾不知其誰之子”的正確詮釋。“神鬼神帝,生天生地”正是對“象帝之先”的說明。

■第 五 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 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這個人們就難理解了,“天地有好生之德”,怎麼能不仁呢?老子在《道德經》中反覆講道的非極性。天地的執行體現著道無為自然的非極性屬性。仁與不仁都是我們的極性觀念,也是我們極性識念分別的產物。天地無私無慾,天地在道的非極性屬性制約下進行著無為自然的執行,它不帶有人一樣的極性情感,所以天地不存在仁與不仁的“觀念”。天地體現著道非極性的“平等性智”。天地不仁,表現天地無為,天地沒有“分別之心”。如果天地有仁,就失去了它非極性的“平等性”,就體現不平等的極性屬性了,這實際上就貶低了天地的“品位”。正是天地不仁,才能把萬事萬物都無分別的平等對待,“以萬物為芻狗”。

“芻狗”是用草扎的狗娃娃。“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也正說明了天地的大仁(大仁不仁)。天地把萬物都當作“芻狗”來看待,人是萬物之一,螞蟻也是萬物之一,如果把螞蟻當總統一樣對待,把草狗娃娃當人一樣對待,怎麼能說“天地不仁”呢!“天地不仁”說明天地無為,天地無私。無為無私就是大仁,大仁才“不仁”。這和大智若愚、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都是一個道理。所以,莊子就說:“至仁無親”,“大仁不仁”。仁是相對於不仁的極性表達,當超越了仁與不仁的極性層次後,才進入了高一層次的境界,當境界昇華時,就發生了根本屬性的變化,而不僅僅是數量的增減。井中所觀之天,再大的感受,到地面上才知渺小;在地面上所觀之天再大,到太虛空才知太有侷限。心量越大,境界越高,認識越深化,必然和普通人的觀點看法差距就越大。我們不能用自已渺小的眼光,有限的知識,狹隘的心胸,去揣度老子的雅量和聖智。今人註解老子多以自已想當然的“所知障”亂點亂評聖賢的大智慧,確是誤人誤已,貽患無窮!聖哲超凡的大智慧往往被一些淺薄輕率的“我認為”所埋沒,真是不幸啊!

六祖惠

《老子的佔有慾就是這麼強》 第9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