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8章 秋收 (第1/2頁)

尋道真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前腳還在納涼,這後腳已然入秋! 中秋節就在孩子們一片歡聲笑語中悄然結束! 每當聽到孩子們的笑聲的時候,蘇家這些大人們都感覺非常的安心,就感覺再多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今日就開始秋收吧!” 蘇俊卿的太爺爺吃早飯的時候對著眾人說道。 “爺爺,每次你說秋收的時候,我們就秋收,這稻穀究竟要長到什麼程度,才能秋收啊?” 蘇俊卿的三叔也許是真的長大了,開始關心起莊稼秋收了,眾人聽他這麼問,也都豎起耳朵想聽聽蘇俊卿的太爺爺怎麼回答(包括在母親懷裡的蘇俊卿,他前世是北方人,並不瞭解稻穀情況)。 “水稻稻穗變得金黃,籽粒飽滿並撒開就可以收割了,水稻必須在霜凍來之前收割完,每穗穀粒穎殼九成五以上變黃或九成五以上穀粒小穗軸及副護穎變黃,米粒變硬,呈透明狀,這時是水稻收穫最佳時期。有句俗語說的好,九成黃十成收,十成黃一成丟。三孫可懂了?” 蘇俊卿的太爺爺不急不緩的講解,他對這個三孫很是滿意,莊稼收穫了一茬又一茬,在這個家裡,還是三孫第一個問起這件事情呢,他知道家裡沒幾個人知道稻穀的最佳收穫期,可即使不知道,也都不問,讓他很是失望。 “爺爺,為什麼一定要在霜凍之前收割完呢?” 蘇俊卿的三叔秒變好奇寶寶。 “如果被霜打了,口感就不好了,賣的時候就賣不上價了。雖然咱們家的稻穀不賣,都是自己吃,但即使自己吃,也不能明知道口感不好,還要等到霜凍之後收。再者,剛才也說了,九成黃十成收,十成黃一成丟,霜凍之後再收,還不知道要損失多少收成呢!” 蘇俊卿的太爺爺講的很詳細,他也希望自家孩子能把他身上十成十的東西都學了去,若是那天他不在了,也不必在擔心一家老小能否過得去,是否過得好不好。 但凡能學到他一半的本事,在這個世風日上的剛剛立國的大順朝,都不必擔心沒有飯吃。 “我懂了,爺爺。” 蘇俊卿的三叔沒有疑問後,大口大口的吃起飯來,他正在長身體,餓的快,不多吃點,一會兒幹起活來,受不住的。 看到三孫狼吞虎嚥吃飯的樣子,一桌男丁胃口大開,不自覺的也都多吃了半碗飯。畢竟幹起活來,吃飯就沒有平時這麼及時了。 一頓早餐,大家都吃的盡興,因為又要農忙了,蘇俊卿的太爺爺讓蘇俊卿的奶奶早起做飯的時候,每人都給準備了一個雞蛋,蘇俊卿也有,他現在已經可以吃輔食了。 吃過早飯,一家老小齊上陣,就連老牛也拉著板車載著收稻穀的工具上了戰場。 蘇俊卿依然是在地頭上樹蔭下給他鋪好的毯子上,不過不再是躺著或者趴著,而是坐著。由其小姑和大伯孃照看著。 蘇俊禹、蘇俊君、蘇俊雪三個孩子還是在地頭上玩耍,也不知道她們在玩什麼,總是玩不夠的樣子。 蘇俊卿的太爺爺,太奶奶,二太爺爺,爺爺,奶奶,母親,負責收割,蘇俊卿的大伯和父親負責脫粒,其三叔負責運送收割下來的稻穀。 因為收割相對脫粒來說要輕鬆一些,所以就由婦孺和老人負責,脫粒是體力活,要用力把稻穗在稻床上摔打,所以就由年輕的大伯和父親負責。 收割的時候要留下十公分的稻根,一是因為稻根水分多,容易侵溼稻穗,另外就是因為這樣收割省時省力,稻根留在田裡,還能給土壤增肥。 蘇俊卿就坐在毯子上看著眾人勞作,感覺到既滿足又興奮,這是他一年來第二次參加集體勞作,家裡沒有一個人偷懶的,除了要保護雙手的小姑和懷了孩子的大伯孃以及四個小布丁(包括蘇俊卿),其他人不管老幼,都下田勞作。 不光勞作,而且還是不偷奸耍滑的那種, 蘇俊卿每每看到這種大家齊心協力的情況,就恨不得快快長大,參與其中,他知道能出生在這種家庭,其實已是一種幸福。 老人有慈,大人有愛,小孩有心,且富足長樂,雖然不是什麼高門大戶、達官貴人,但是也沒有高門大戶、達官貴人家裡的齷齪,不是嗎? 正常說來這次秋收是不著急的,除了留出兩畝田會種一些冬天吃的白菜、蘿蔔、芥菜和青菜頭,和整理出一些土地做苗床之外,其它的田地都會拋荒,以待來年稻穀能有個好收成,這年代沒有化肥,只有少量的農家肥,不拋荒土地只會越種越貧瘠。 正是讓土地有了正常的作息時間,所以每年稻穀的產量都沒有降下來,基本每年都保持在平均每畝350斤左右的產量。 蘇家共有15畝田,都是蘇俊卿太爺爺剛來到臥牛村時置辦的,也幸虧當時剛落戶的時候手裡有餘錢,多置辦了幾畝田! 後來家裡人口多了,再想置辦,在臥牛村村長百般刁難下,都沒有

《張店區崛起路在哪裡》 第18章 秋收(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